第十六章 学校(2/2)
一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也可以借阅高年级的教材自学。
在这里读书,吃和住都在这里,都是由学校负责,在这里倒是有了寒暑假,收割粮食的时候,会给他们放半个月的假,让他们回去帮助父母收割粮食。
然后就是过年的时候放半个月的假,大家在一起过年。
其余的时候也是五天内休息一天,能够给他们休息的时间,但是不会太多。
在这里当老师的,有一些是方浩当年从国子监拐过来的太学生,还有一些是陈朗通过思路商行从内地拐过来的读书人。
前前后后拐过来充当教师的读书人也有一千多名,但是能够进入到两所中学执教的只有一百多个。
这一百多个都是来到这边之后,对方浩编写的教材非常感兴趣,学习得很认真,取得了一定成就的人。
现在能够进入到中学读书的,都是未来的栋梁之材,成为他们的老师,就要有比他们更高的知识要求。
在这方面,语文的教学已经变得不重要,重要的就是数理化这些东西,不是靠着以前打下来的基础就可以吃老本的,必须要自己勤奋的学习,才能够掌握那些知识点,才能够教育别的学生。
在中学执教的老师薪酬很高,一个月就超过了二十贯,还会有教学的奖金。
而且吃住都不用自己操心,由学校来提供,日子过得非常的好。
只不过成为中学老师的要求很高,必须在专业上面比较擅长才行。
除了那些读书人的队伍,还有一些老师就是从几个研究院选出来的人来兼职担任,教一些实操性的知识。
除了语文这一类,其余的每一个中学老师都是由方浩亲自选拔出来的。
没有那样的水平,就不能做他们的老师。
年级越高的,选拔越严格,但是待遇也越好。
池旭来到这座中学的时候,学校给这些中学生们放的半个月的假期已经完了,开始了新一期的教学工作。
他在这一所学校住了十来天的时间,要来了所有的教材。
在中学的课本里面,并没有多少给方浩歌功颂德的文章,似乎方浩认为给那些小学生宣扬这样的思想就已经够了。
这里面数理化方面的东西,池旭完全是看不懂了。
他还旁听了几节课,完全不知道老师讲的是什么东西,但是他可以看到很多学生都听明白了。
这让他有一种自己已经过时的感觉。
他也知道,方浩之所以能够在这片苦寒之地发展的那么好,靠的就是那些他听不懂的知识。
那些知识可以让这一片苦寒大地变成现在尧国最富饶的土地,也能够将尧国内地那些更好的土地变得繁荣昌盛。
可惜的是,这些知识只存在于这一片苦寒之地。
——除非方浩能够入主中原,成为尧国的皇帝。
这个念头一闪过,池旭就有一种被雷电劈中的感觉,整个人都颤栗起来。
如果让方浩当上了皇帝,他在这里的成功就可以妥妥的复制到尧国内地,复制到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生产力的提高,可以让这天下所有的老百姓都吃饱,让所有的老百姓都穿暖,让所有的老百姓都有机会接受教育。
那将是多么伟大的一个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