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一路向西(2/2)
他们出行也不是自己走路,而是租的马车,人又多,一租就是租一个车队。
一路往西而行,又过了十来天的时间,方浩竟然在路上看到了那一伙人。
他们的速度真的不快。
但是这一伙人虽然是公费旅游,这一路来也吃了不少的苦头,以前都是比较白净的书生,现在大部分都晒黑了,不怎么像书生,而像是农夫。
对他们这些书生来讲,这已经是很辛苦了。
路上遇上他们,那些人也有一些惭愧——竟然跑得那么慢,出门还不到千里,就被方浩给赶上了。
方浩倒也没有嘲讽他们,跟着他们一路前行,到了一座小城,在一家酒楼做东,好好的款待了他们一番。
谈起这一路上的奔波,那些太学生都觉得获益匪浅,有的甚至当着方浩的面,念起了他们在路上做出的诗歌。
有凭吊古人的,有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还有抒发自己豪情壮志的。
方浩算是明白了——他们这是一边赶路,一边游山玩水,闻听到哪里有什么名胜古迹旅游景点,就过去游玩一番。
这帮家伙还要接受一下教育。
不过现在不要管他们,等他们到关外再说。
到时候就这群货色,想要回去,没有路费支撑,根本就回不去。
和这群人一起吃了一顿饭,然后方浩就先行一步了——他可没时间跟这帮家伙在路上磨磨唧唧的。
虽然他也是用了马车,载着很多东西,路上没有那么方便,不过他们的马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良马,比这帮书生租的马要好得多,速度自然要比他们要快。
没碰上雨天,也不会在路上耽搁,这样速度就更加快了。
越往西去,气温越低,那是因为已经到了深秋,慢慢的转到冬天。
到了十月的时候,他们路上就已经遭遇到了一场大雪,天气变得越发的寒冷了。
正是下雪的时候,他们到了一座名为雁城的城池,找了一家客栈,在这里住了几天的时间。
这座雁城,是最靠近边关的一座大城,在过去就是朔州。
这里也有一个军镇,是尧国西北部的一座重镇。
在这里镇守的总兵并不属于朔州管辖,而是直接听命于朝廷。
当年天赐大草原那一方的戎突人入侵,就打到了这里,最后止步于此,在这里进行了一年多时间的拉锯战,尧国军队凭借着强大的国力跟戎突人耗在这里,使戎突人的军威由极盛转衰。
这是很关键的一个地方,所以有重兵把守,虽然只是一个军镇,但是这个军镇比方浩的龙城军还要大,名下有四万士兵,总兵更是挂着从二品的将军衔。
丝路商行的牛羊入关,也必须要经过这里,所以在这里有他们的一个据点。
来到这一座城池之后,方浩就对胡元叔侄二人说道:“你们就在这座城池附近买上一些田地,种植棉麻,织布纺纱。”
再往西北而去,那就属于边关,没有朝廷的允许,不得过去。
哪怕是荒芜着大片的土地,也不允许老百姓过去。
他只能将这叔侄二人留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