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矛头直指道学(2/2)
一席话正中韩侂胄软肋,韩连声赞同:
吴枢密所言极是,一语中的,都是读书人那种门第观念在作怪。外戚怎么啦,不论我韩侂胄做到什么官职,对皇家都会忠心耿耿,只会有益,决无不利。
吴伯刚跟风就上:太尉忠君爱国之心昭昭,今日荣鹰懋赏,圣眷非凡,咱家得以追侍左右,真乃与有荣焉。
为今之事,枢密有何见教?
见教不敢当,办法倒是有的。
有什么办法?
太尉,就等着我的行动吧。
岂知,还未出击,即被刘建秀捷足先登。
此时的刘建秀已升为右谏议大夫,直接向皇上上疏,引用当年孝宗禁道学故事,请朝廷下诏,对理学进行考核,辨别真伪。
皇帝赵扩下令:颁发原疏,宰辅复议。
隆兴元年(1163年),孝宗即位不久,时值盛年的朱熹在天子的征召下,怀抱着强烈的思想原则和政治抱负,向孝宗上了三道札子。
在第一道札子中,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须以儒学为经典,具体说,就是《吕学》中的道第二道札子,主张战以复仇,守以制胜,不忘不共戴天的君父之仇,必须合战之事为一;第三道札子,则推崇内修政事,外攘夷狄之道,希望君主以真心诚意为主,修德业、开言路、正纪纲。
这些奏论观念没错,也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可惜的是,孝宗皇帝当时正为隆兴北伐失败,和与战如何选择而大伤脑筋,对他高深的理论不感兴趣。读第一札时,尚还温颜酬酢,至第二、三札时,则沉默不语,再见他峨冠博带,满口之乎者也,顿感酸气十足,太祖的那句名言奔涌而出,之乎者也,助得甚事!道理一套一套的,但实际上怎么做,一点也没讲,于是在朝廷上,对大臣们说,朱熹之言,多不可用,以后朝廷不得再讲。
吴伯刚见有人先他而至,即上书对道学进行分析。
当前的道学分为三类,一是盲目附和的,二是肆意诋毁的,三是忌惮道学之盛不敢批评,明哲保身的。同时又将道学家分为两大类,一种为潜心研究,不乱说胡为的,另一种则是沽名钓誉,谋取名利的。
为此,他建议朝廷对所谓的道学家,进行必要的甄别,秉其正而去其伪,士大夫应专师孔孟,不必自我标榜。朝廷可取缔那些沽名钓誉,谋取名利的道学。
皇帝赵扩如法炮制:颁发原疏,宰辅复议。宰相部堂复议后,将二人奏疏公布于朝堂,由百官讨论。
刘吴二人的奏疏似一块石子扔在平静的湖面上,激起片片涟漪。
国子司业汪逵、侍御史董育法、吏部侍郎李云思上折,推崇道学,反对将道学列为伪学,先后遭受斥责,贬放州郡博士孙元卿、袁士桥,、国子正陈武上折论救,亦遭罢免。
刚由监察御史升为左正言的胡英元上疏称近年以来,伪学猖獗一时,图为不轨,动摇上皇,抵诬圣德,几乎造成大乱。
为此,建议朝廷将道学定为伪学,予以禁止。
政事堂觉得时机成熟,于是乎,一场轰轰烈烈的道学批判运动,由此拉开帷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