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二章 诺贝尔奖(2/2)
1973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江崎玲于奈有此感悟:一个人在幼年时通过接触大自然,萌生出最初的、天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这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启蒙教育,是通往产生一代科学巨匠的路,理应无比珍视、精心培育、不断激励和呵护。
从多位扶桑诺贝尔奖获得者身上,我们也能看到他们亲近自然、观察自然的经历。对2002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小柴昌俊来说,他最难忘的就是小时候在学校后山与同学追逐赛跑、拔农家蔬菜、肆意玩耍的那段时光。
虽然扶桑属于岛国,地理条件有诸多不利因素,但扶桑人往往对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怀有一种亲近感、自豪感,对各种自然现象也比较敏感,这不仅反映到日常民俗之中,也反映在扶桑的艺术之中,如川端康成的《雪国》等小说。扶桑的学校教育也很重视让儿童亲近自然,很多幼儿园和中小学会结合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地保留了当地的自然特色。
阅读引领人生成长方向
从几位获奖者的言谈和著述中,明显可以感觉到阅读对于他们成长的重要意义,其中几位更是因为阅读而坚定了人生方向。小柴昌俊在《我不是好学生》一书中坦陈,上小学时班主任金子英夫送他一本书——爱因斯坦著的《物理学是怎样产生的》,使他对物理产生极大兴趣,并最终走上物理研究之路。
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福井谦一在《直言教育》中写道:“在我的整个初中、高中时代,给我影响最大的是法布尔,他于我可以称为心灵之师,对我的人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994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从小就有抄书的习惯,他在书中坦陈:“为了读书写下很多笔记,并且持续这种读书方式,成就了今天在此处的我。”
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
如果说阅读是诺贝尔获奖者之所以成功的内在因素,那么良好的家庭教育则是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野依良治表示,他之所以立志研究化学,就是父亲的影响。12岁时,父亲带他参加了一家公司的新产126shu络异军突起,但现在其实已经只能慢慢的躲进书斋,不问世事写点穿越重生的春花秋月了。
屠呦呦教授在获奖感言上面有一句话很让人唏嘘感慨:我还想邀请85名参与过523项目的科学家来到瑞典,共同发布青蒿素的科研报告,但我怕诺贝尔奖基金会无法承担这笔庞大的开支,最终,我决定还是一个人来。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2013年华夏自主工业自动化领军者褚健入狱后,京城和利时的创始人王常力博士立即辞去了所有职务至今一直留在新加坡,没有回国。也就是到此为止,华夏自主的工业自动化公司全军覆没。
那天傍晚,当王常力博士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