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奋斗在红楼 > 第三百九十一章 秦淮水榭花开早(下)

第三百九十一章 秦淮水榭花开早(下)(1/2)

目录

隔着二十几米远,看着婉转高歌的佳人,那明丽的容颜,贾环心中亦涌起万千感慨。?

他要薇薇和他一起去京城,但是她不愿意去。个中的思量,细微之处,他能明白她。只是,唯有相思离别苦。

停泊在码头上准备离开金陵前往京城的大船的启程准备工作因为林千薇的到来而停下来。船上的人们都在听着歌曲。

外金川门繁华的各处码头上的人们都停顿下来,望向江边的轻舟,还有那数艘相连的画舫、停泊的楼船,码头的人群。唯有那婉转、清冽、灵动的歌声飘荡在江面上。

一曲缠绵、倾述柔情的《女儿情》唱完,在短暂的寂静之后,码头上的士子们响起震天般的叫好声、掌声。太精彩!国人表达爱情,内敛而含蓄。这直抒情意、热烈大胆的曲子,只有林大家水平来唱,也只有她的身份来唱是合适的。

此时国朝理学占据主流。如果是良家女子当众来唱这样表达感情的曲子,肯定会有物议:不守妇德。而青楼名妓出身的林千薇来唱,在舆论根本不会受到指责。

更何况此时的送别场景,况且词曲如此动人,在码头上的都是读书人。换一个地点、时间,或许要被人骂几句:放荡不羁,当众言情;世风日下,恬不知耻。

而此情此景,一个读书人谁会大煞风景、?这是一件风流雅事,注定是要被当做名人轶闻来对待,作为才子佳人的佳话在士林中流转。

金陵府志里都要记上一笔:雍治十二年冬,贾生北返。金陵子弟相送。其时,有名妓林氏泛舟而来,婉转清歌,万人无声…

贾环心潮起伏,注目着佳人。

林千薇隔着舟船,再次开口清唱。这一次,画舫之中的名妓美人们都是曲声相和。因为,她这次唱的是有词牌的曲子: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人。即便,他此时只有十二岁。

舆论,对贾环而言非常正面。

十一月下旬,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李良吉就曾在秦淮河上的一个聚会上训斥了几个想要借批评贾环博名声的狂生。江南的风气,历来都是敢于藐视权威、抨击权贵。

然而,同样的事情生在不同的人身上,结果是不同的。

比如贾环,贾皇妃的弟弟,这样的身份,再在金陵指责他破坏士林的规矩,搞暗杀,简直是扯淡。现在主流的观点是认为陈家犯规在先。

再比如,以贾环才子、大诗人的身份,关于贾环和裴姨娘以及他表妹的一些香艳的传言,说到底,不过是才子佳人间的故事!羡慕可以,批评,就没几个读书人会附和。

形势的变化,大抵如此。

长夜漫漫,星光廖落。

中散先生在家中欣赏着手头贾环前些天派人送来的画卷。这是几幅人物画像。他之前向贾环“约稿”了。只是因为八月中秋节前贾环的姨娘被刺杀而中断。

中散先生五十多岁的年纪,一边欣赏,一边沉吟。

身旁的美妾添着茶,轻笑道:“老爷,贾孝廉的画技当真是神乎其技。”

“哈哈。”中散先生顿时大笑。他在士林中的名声,不仅仅是因为他是方宗师的好友,读书人,还因为他的画技极其的出色。他的,就显得外行了。

贾子玉的素描画,独树一帜,惟肖惟妙。但要说神乎其技就言过其实了。

当然,他会帮贾子玉在士林中扬名。在画技上。

之前,陈家为的士林打压贾子玉时,他没有说话。此时,却是可以了。算是弥补吧!

再者,如此才华横溢的少年,几乎可以预见他将在几十年后执文坛之牛耳。士林中,谁不想留一份香火情?

京城。冬至已过。接下来就是腊月,官员们的长假即将来临。而在大明宫办公的天子亦回到皇城之中。因为,年节来临,各种祭祀活动即将展开。

随驾返回妃子贾元春居住在凤藻宫中。这天下午,天阴着。贾元春在宫中的一处暖阁之中坐着观赏着园景。随后,眺望着宫墙外的天空,沉吟不语。

身后的宫女们都在三五米开外等候着。谁也不会没眼色的上前打扰在宫中正得宠的元妃。

这时,服侍贾元春的大太监陈赋言快步进来,跪在地上给贾元春磕头,笑道:“元妃,奴才昨儿出宫歇息,今天才回。倒是听到一个消息:在金陵的贾孝廉协助南京户部卫尚书赈灾,报功的文书已经到了朝廷。要论功行赏呢!”

陈太监说话的语调有点夸张,但是他很清楚元妃在关注着什么。他出宫就是收集类似的消息。

贾元春蓦的回过身来,急切的问道:“当真?”但见她杏目桃腮,光采照人。身穿江南女子的便服,淡蓝色的裙衫。更衬托的她的气质娴雅端庄,雍容华贵。端的是花容月貌。

陈太监连忙点头,“千真万确。”

贾元春心中放下一件事,展颜轻笑。她很清楚,庶弟贾环将是她之后,贾府百年荣华富贵的保证之所在。只是,没想到之前不起眼的小不点在长大之后,会有如此出色的表现。远她当日亲自启蒙的弟弟宝玉。

随着贾元春的笑颜,凤藻宫中顿时充满了活力。女官、宫女、太监们都上来凑热闹。恭喜元妃。

就在这时,宫外涌进来一大群人。为的是六宫都太监夏守忠。身后的太监、宫女捧着各种器具。夏太监手里捧着圣旨,老脸上笑吟吟的道,“皇爷有旨意来,请元妃接旨。”

凤藻宫中的众人立时跪了一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