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分肉(1/2)
第136章 分肉
京口之东,曲阿。
此地乃长江下游重镇,两百年前,孙策曾在此地大破扬州刺史刘繇,进而横扫三吴,奠定基业。
如今江东风云再起,三吴人马又卷土重来。
刘牢之先一步进据此地,五千北府军枕戈而待,气势如虹。
这年头的士卒,不怕打仗也不怕伤亡,最怕的就是无仗可打,江东富足,人尽皆知,所以北府军的士气非常高昂。
只是敌军兵临城下,刘牢之却下令按兵不动。
此时此刻,中军大帐中迎来了一位贵客。
“昔闻龙渊耀芒,难掩荆山之玉;骐骥骋足,岂困盐车之辕。将军起于行伍,奋臂北府,淝水鏖兵,羯鼓惊寒。江左有今日之安,皆将军之功也,然则如此大功,却屈居一彭城太守,困于人下,呼来喝去,犹如犬马,每思及此,不禁扼腕而叹。”
王谧挥动尘尾,所说的每一个字都令人如沐春风,动人心弦。
去年京口聚会,王恭当众斥责刘牢之,也是王谧出言相助,帮了他一把。
很明显这场大戏的关键,便是刘牢之。
只要他倒戈一击,江左形势立变,王恭和司马道子的末日就到了。
而且刘牢之早就对王恭不满。
但,王谧说的天乱坠,却没有任何实际承诺,只让其倒戈,并没有实际利益承诺。
刘牢之的一张紫脸始终面无表情。
王恭好歹是六镇都督,假节,而王谧空口白牙……
刘牢之天下二十余载,早就不是血气方刚的莽夫,在官道上浮沉多年,对士族高门的嘴脸洞若观火。
太原王氏不是什么好人,琅琊王氏也只是想利用他而已。
“人无信不立。”刘牢之目光一闪,实则是在暗示王谧拿出具体的承诺。
王谧当然听得懂,“事成之后,我等向朝廷保举将军为青州刺史。”
刘牢之却面无表情的盯着他,冲在前面的是自己,干脏活的也是自己,而换来的只是一个青州刺史,还要向朝廷保举……
关键,青州乃侨郡,并无实权。
也就说这些士族在分肉的时候,连个骨头都不愿给。
如果司马道子不同意,青州刺史还不一定拿得到……
这一次背叛的是太原王氏,叛乱平息后,朝廷和士族追究,刘牢之还是会被推出去,当成替罪羊,成为众矢之的。
当年的苏峻就是前车之鉴。
士族高门和朝廷从来不会放过起兵作乱的将领。
衣冠南渡的这八十年里,发生过太多这种过河拆桥之事。
很明显,王谧开出的价钱没达到刘牢之的预期,“明公不必多言,王廞起兵作乱,某怎可助纣为虐”
“机会难得,将军定要三思……”
“不用三思,北府军只忠于朝廷。”刘牢之满脸失望之色,起身就走出大帐。
外间一众北府将领如狼似虎,五千北府军静默无声,铁甲如山,旌旗如云,长矟如林,眼中的战意宛如熊熊烈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