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8章 视察马钢(2/2)
短短十丈的距离,铁轨马车比普通马车快了近三倍,几乎是碾压性的结果!
在调整休整后,第二轮实验开始——这次要测试负重极限。
工匠们不断向两辆马车加装货物,直到普通马车的八匹马几乎拉不动为止。
而当同样的货物搬到铁轨马车上后,实验结果让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同样的马匹,铁轨上的负重量是普通道路上的六倍!
「六倍……」包完喃喃自语,眼中满是难以置信。
吕将猛地回头,看向方梦华,眼神里第一次露出由衷的敬佩。
祖书林深吸一口气,低声道:「难怪首相一开始就坚持要造铁路……原来……」
钱玉则开始快速计算:「同样的马匹、不到一半的时间,能运送六倍的物资,那陆路运输成本就被压缩到原来的十分之一不到……」
「这不仅仅是军事问题,这关乎整个国计民生!」
实验数据摆在眼前,所有之前反对修建铁路的国会大臣,全都沉默了。
方梦华看到他们的表情,心里已经明白——他们终于明白了!
她没有开口,而是走到那段崭新的铁轨旁,轻轻地用脚尖点了点。
「诸位,」她声音不疾不徐,却掷地有声,「这只是一个开始。」
她转过身,目光扫过在场的所有人,嘴角带着一丝自信的微笑:「今天,你们见证的是一段十丈长的铁路。」
「但将来,你们会见证的是千里纵横的铁道。」
「当我们的物资可以在数日之间横跨南北,当我们的军队可以快速调动至任何战场……」
「你们再告诉我,这是不是劳民伤财?」
无言。
片刻后,吕将沉声道:「首相,此事……当确实可行。」
包完脸上神色复杂,最终点了点头:「若能普及,未来国运可期。」
祖书林捋着胡须,喃喃道:「比大运河……还要伟大的工程……」
钱玉深吸一口气:「这不仅仅是军备,而是国本之基。」
厚重的铁料账册摊开在会议桌上,黄铜制的算盘拨珠声此起彼落。
「八十里,合一万两千丈。」钱玉低头计算,指尖在算盘上快速拨动,「每丈铁轨用铁四十斤,总计九十六万斤。」
他抬起头,目光扫向方梦华。
「这是什么概念?」方梦华淡淡一笑,轻轻敲了敲桌面,「马鞍山高炉集群,半天的产量。」
在座的国会大员们全都愣住。
半天?
这意味着,区区九十六万斤铁料,对如今的大明而言,根本算不上什么「稀缺资源」!
钱玉沉默了一瞬,随即轻轻点头:「既然如此,我没有意见了。」
坐在一旁的吕将和祖书林对视一眼,随即也点头表示同意。
「这样一来,工程预算就不会超出国库负担。」吕将轻叹,「既然国力已能支持,修建铁道也就不再是‘奢侈’,而是‘必要’了。」
「的确。」祖书林沉吟片刻,终于下定决心,「既然成本可控,那便值得一试。」
包完环顾四周,见众人都已松口,脸上露出一丝复杂的神色。
他缓缓放下手中的账册,低声道:「那就……批准吧。」
方梦华轻轻一笑,抬手一挥:「好,马鞍山炼钢厂至金陵雨花台段铁路,立刻开工。」
在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之际,马扩却默然不语。
他缓缓收回目光,看向窗外那座熊熊燃烧的高炉。
铁水翻腾,红光映天,空气中弥漫着滚烫的铁锈味,这一切都让他有种恍如隔世的错觉。
九十六万斤铁,仅仅半天产量。
如果是大宋呢?
他苦笑了一下,心中已经有了答案——即使是大宋最全盛的仁宗、神宗年间,全国生铁年产量也不过两千万斤,而且分布在数十处小炉坊之中,没有任何一处能达到马鞍山这样的集中冶炼能力。
大宋若要铺设这条铁道,恐怕得倾全国之力,至少十年方能完成。
而现在,大明半天就能拿出所需铁料,轻而易举——这不仅仅是国力的差距,更是时代的差距!
表面上看,江陵群臣们似乎以为现在赵宋跟方明只是又一次蜀汉-东吴对峙,他们是汉室正统,金虏是曹贼,方氏女流只是江东鼠辈。然而,胜负早已分明。
马扩深吸了一口气,看着方梦华在会议桌上签下最终的批文。
这一笔落下,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铁路,即将在江南大地上诞生!
他忽然觉得,自己能见证这一刻,或许也算是一种幸运。
曾几何时,宋朝的士大夫们还在争论如何调整盐铁税收,如何恢复士族门阀的地位……
而如今,大明却已经站在了工业文明的门槛上。
「我……真是投降得太晚了。」
马扩忍不住苦笑。
方梦华没有再多言,而是转身走向国会大员们,淡淡说道:「回金陵吧。」
她迈步走上马车,背后那条十丈铁轨在晨光下泛着冰冷的光泽,仿佛一条正在通向未来的钢铁之路。而在远方的炉台之上,滚烫的铁水奔腾而下,宛如一条流淌着的钢铁血脉,铸就着这个新时代的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