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二战风云-【德国-德国的失误-军事方面-3】(1/2)
【除此之外,还有苏联建筑的特性】
【由于苏联天气寒冷,苏联的建筑通常采用厚实的墙壁和较小的窗户设计】
【这不就是堡垒的特性吗】
【而且在欧罗巴洲,基本上不会把城市变成废墟】
【但是在慈父格勒,哪怕德军占领了一半,苏联的拖拉机厂仍在不停地生产坦克】
宋朝
赵德昭感叹道:“父皇,这苏联可真是够顽强的啊!”
他的语气中透露出对苏联坚韧不拔精神的钦佩。
赵匡胤闻言,感慨道:“若是朕的大宋也能有这般精神,又何须惧怕那金人呢?更不会发生靖康之耻了。”
赵德昭见状,小心翼翼地回应道:“父皇,或许这不仅仅是精神的问题。”
他似乎想要表达更多,但又有些迟疑。
赵匡胤追问道:“哦?那你说说看,还有什么原因?”
赵德昭略微犹豫了一下,然后说道:“父皇,儿臣觉得,这其中可能还涉及指挥等方面的因素。”
他的声音略微低沉,似乎对自己的观点并不是十分确定。
赵匡胤听后,目光落在天幕上,陷入了沉思。
【在战争的第一年里,苏联广袤的领土纵深给德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德国的装甲部队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长途跋涉,不断消耗着他们的坦克】
【到了莫斯科会战前夕,德国的几个装甲集群已经基本上损失了一半的兵力】
【这一情况完全出乎xtL的意料】
【随后,德国的目标发生变动,既想要高加索的油田,又想要占领莫斯科】
【最终的结局是两个目标都没有实现】
唐朝
李世民凝视着天幕上的介绍,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饶有兴致的笑容:“这可真是有趣啊!一边是精神目标,一边是工业目标,而德军却因为物资有限,只能选择一个。”
下方的房玄龄眉头微皱,若有所思地说道:“陛下,这其实并不是一个容易的选择。从苏联的国情来看,即便德军能够成功攻占莫斯科,恐怕也难以使苏联屈服投降。苏联很可能会利用剩余的资源继续抵抗。这样一来,战争的时间将会被大大延长。然而,如果德军选择攻占工业目标,虽然可以削弱苏联的战争潜力,但同样意味着战争的持续时间将会延长。时间一长,德国是否能支撑得住这场漫长的战争,实在难以预料。所以说,无论选择哪一边,都未必能给德国带来明显的优势。”
李世民颔首表示赞同,他的目光越发深邃,说:“朕现在越来越觉得,进攻苏联就是一个深渊。然而,德国若不主动出击,恐怕也别无选择。毕竟,白头鹰国已经把德国逼到了绝路上。”
【第十】
【分兵基辅究竟是否为德国的最优决策呢】
【在战前,慈父在南线一带精心部署了重兵集团,使得乌克兰方向的苏军兵力几乎占据了苏联西线总兵力的一半】
【然而,战争一旦爆发,局势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路方面,巴甫洛夫大将的决策失误让德军进展异常顺利】
【北路由于波罗的海三国的反苏运动,德军的推进也相对较为顺利】
【然而,南路的情况却截然不同】
【南路的西南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堪称苏德战争时期最为清醒的将军之一】
【当他敏锐地侦察到德军开始撤去边界上的障碍物时,立刻意识到这可能是德军即将发动进攻的信号】
【于是,他果断地命令筑垒地域部队开进前沿阵地,以应对可能的威胁】
【但时任总参谋长朱可夫认为这会刺激德国人挑起武装冲突,因此撤销了该命令】
明朝
太子一脸钦佩地看着朱棣,感叹道:“父皇,您看,这苏联内部还有明白人啊。”
朱棣微微一笑,说道:“嗯,虽然是偷袭,但这么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不可能毫无蛛丝马迹。而基尔波诺斯能在第一时间反应过来,还算不错。一般只要能及时反应过来,基本上就不会败得太难看。”
太子连连点头说道:“所以最后逼得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南下了。”
朱棣颔首道:“没错,这一点他做得很好。然而,朕现在越发觉得,以苏联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像基尔波诺斯这样的明白人实在是太少了。不少将领给朕一种感觉……”
太子静静地聆听着,没有插话,他知道父皇接下来肯定还有话要说。
果然,朱棣沉默片刻后,缓缓说道:“才不配位。”
【不仅如此,战斗开始时,基尔波诺斯便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察觉到了局势的变化,并迅速果断地发起了反击】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苏联坦克协调不力,加上德国空军的猛烈攻击,苏联军队在杜布诺坦克战中遭遇了惨败】
【这场失利使得德军在苏联的防线上撕开了一道巨大的口子】
【为了避免被德军从两翼夹击,基尔波诺斯当机立断,将唯一的预备队朝南布置,构筑起一道截击防线】
【与此同时,由于兵力匮乏,再加上在杜布诺坦克战中损失了数百辆坦克,德国第一装甲集群面对苏联坚固的基辅筑垒和难以逾越的普里皮亚季沼泽,实在是有心无力,无法对苏联军队展开大规模的包围行动】
【经过一番艰苦的鏖战,苏联最终在基辅成功地稳住了阵脚,暂时抵挡住了德军的凶猛攻势】
宋朝
赵匡胤说道:“好主意。毕竟,按照常理来说,在德国坦克强盛的时期,两边应该是最容易被包围的。”
赵德昭连忙附和道:“父皇所言极是。然而,结果却是巴甫诺夫的失误,使得德国中央反而进展顺利。”他的语气中带着些许惋惜。
赵匡胤接着说道:“是啊,如果看最初的进攻态势,德国似乎在千方百计地进行包围战。但可惜的是,相对更容易合围的南线却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他的眉头微微皱起,显然对德国的战略失误感到不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