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奇幻 > 泪湿红尘 > 第一百零三章 古城曹州之沉冤昭雪记(6)

第一百零三章 古城曹州之沉冤昭雪记(6)(1/1)

目录

同时,他还四处拜访茶叶名家,学习新的制茶工艺。听闻城外有一位隐居的制茶大师,手艺精湛,所制茶叶香气四溢、口感醇厚,引得无数茶客追捧。赵启不辞辛劳,多次携厚礼前往拜访。起初,大师闭门不见,那扇紧闭的柴扉仿佛一道无法逾越的高墙。赵启便在门外苦等,寒风吹过,他的衣衫猎猎作响,他跺跺脚,搓搓手,哈口气暖身,可眼神却从未动摇,始终坚定地望着那扇门。终于,大师被他的诚意打动,打开门,看着他说道:“你这后生,倒是有股子倔劲,罢了,就收你为徒吧。”随后的日子里,大师手把手地传授他独家制茶秘诀,从茶叶的采摘时机到炒制的火候把控,每一个步骤赵启都用心铭记。

每一个清晨,天边刚泛起鱼肚白,他就早早起身,忙碌于店铺与仓库之间。店铺里,他亲自清点货物,每一片茶叶都要过目,时而拿起一片茶叶对着阳光端详,仔细查看叶片的色泽、纹理,时而凑近嗅一嗅,辨别那清幽的香气是否纯正;仓库中,他检查着茶叶的储存环境,确保湿度、温度适宜,不让茶叶有丝毫受损。每一个夜晚,当整个汴京城沉浸在梦乡之中,他的书房却依旧灯火通明。他挑灯夜战,钻研账本与商业书籍,手中的笔不停地写写画画,眉头时而紧皱,像是遇到了棘手的成本核算问题,时而舒展,仿佛又找到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他心中暗暗发誓:“这一次的挫折就当是个教训,我定要在这商海闯出更大的天地。”在他看来,这风云变幻的商海之中,挫折不过是磨砺心智的考验,只要人还在,希望就在,只要信念不灭,就总有东山再起的一天。

在拓展业务时,赵启也遇到了诸多挑战,每一个都像是横亘在他前进路上的巨石。一次,他想将茶叶销往遥远的西域,那是一片神秘而充满诱惑的土地,可那边路途遥远,路线复杂,要穿越茫茫沙漠、险峻山脉,还要面对风俗迥异、语言不通的难题,而语言不通成了最大的障碍。赵启四处寻觅精通西域语言的人才,好不容易找到一位,那人却恃才傲物,又知晓赵启急切开拓市场的心理,因而要价过高,这让赵启陷入两难。他把那人请到茶馆,茶馆里茶香袅袅,却弥漫着一丝紧张的气氛。赵启双手抱拳,诚恳地说:“兄台,我实在是急需您这方面的才能,您看我这一路打拼不易,如今就指着开拓西域市场翻身,可这价钱,您看能不能再商量商量?”但对方态度坚决,下巴微微扬起,眼神中透着不容置疑,一时难以谈拢。

无奈之下,赵启没有放弃,一方面继续与对方诚恳协商价格,软磨硬泡,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另一方面自己也跟着苦学西域日常用语。从简单的问候“萨拉姆”到茶叶买卖的专业词汇“茶叶——恰伊”,他日夜诵读,走路时嘴里念念有词,引得路人侧目,吃饭时也不忘默记几句,常常饭菜凉了都不自知。为了学好发音,他常常一个人对着镜子,反复练习口型,嘴角时而上扬,时而紧绷,那股子认真劲儿,让人动容。最终,不仅谈妥了合作,自己也能与西域商人进行基本交流,当他第一次用西域语与外商顺利交谈,达成一笔小交易时,心中的喜悦难以言表,成功打开了西域市场的大门。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赵启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与过人的智慧,生意逐渐恢复元气,如同一棵被暴风雨洗礼后重新焕发生机的大树,愈发枝繁叶茂。他不仅守住了原本的茶叶铺子,还拓展了新的业务领域,茶叶远销各地,成为汴京商界的传奇人物。每当有年轻商人向他请教成功之道时,他总会微笑着讲述那段坎坷的南下之旅,眼中闪烁着光芒,那些曾经的苦难,在他口中都化作了宝贵的经验,他深知,那些曾经的苦难,都是通往辉煌的基石。

后来,功成名就的赵启并未忘记自己的初心,他始终记得自己一路走来的艰辛,深知知识对于改变命运的力量。于是,他出资在汴京城里修建了几所学堂,专门供贫困孩子读书识字。学堂的砖瓦是他亲自挑选,师资是他重金聘请,他希望这些孩子不必再如他一般,在黑暗中只摸索许久。开学典礼那天,阳光洒满校园,孩子们稚嫩的笑脸如同绽放的花朵,他站在台下,看着这一幕,心中满是欣慰。他的善举也在汴京城里传为佳话,人们提起赵启,不仅是那位了不起的商人,更是一位心怀大爱的慈善家,他的名字,随着岁月的流转,被镌刻在汴京的历史长河之中,熠熠生辉。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