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频言情 > 三国志通俗演义白话文版 > 第100章 关云长义释曹操

第100章 关云长义释曹操(1/2)

目录

曹操当天率领军队走华容道。这时众人都饿倒了,马匹也全都疲惫不堪。那些被烧伤的人扶着拐杖前行,中箭受伤的人勉强支撑着走。衣服铠甲都湿透了,没有一个是完整的;兵器旗帜,纷纷都不整齐。大部分都是在夷陵道上被追赶得慌乱,只骑着劣马,马鞍马辔和衣服,都全部抛弃了。正逢隆冬严寒的时候,那种苦楚难以用言语形容。望着前面行进,走了不到十里,军马不再前进。曹操问为什么,回报说:“前面是偏僻的山路,早晨下过雨,坑洼里积水不流,泥土陷住马蹄,不能前进。”曹操大怒说:“行军打仗的道理,遇到山就开路,遇到水就搭桥,哪有因为泥泞就不能走的道理!”传下命令,让年老体弱和受伤的军士在后面慢慢走,强壮的人挑土捆柴,搬草运芦苇,填塞道路,一定要立刻行动,如有违反命令的就斩首。大部分人下马,就在路旁砍伐竹木,在路上填塞。曹操担心后面的军队追上来,命令张辽、许褚、徐晃带领一百名骑兵拿着刀守在那里,只要有行动迟缓的就斩首。这时军队已经饥饿疲惫,众人都倒在地上。曹操喝令让人马踩踏过去前行,死的人不计其数。号哭的声音,在路上不断。曹操发怒说:“生死有命,为什么哭呢?如果还有再哭的,立刻斩首!”在华容道上三部分人马,一部分落在后面,一部分填塞了坑洼,一部分跟随曹操。走过险峻的地方,路稍微平坦了一些。曹操回头看,只有三百多骑兵跟在后面,没有穿着整齐的衣服铠甲的人。曹操催促行动,众将领说:“马匹都已经非常疲惫了,只好稍微休息一下。”曹操说:“赶到荆州再休息也不迟。”又走了不到几里,曹操在马上加鞭大笑。众将领问:“丞相笑是什么原因?”曹操说:“人们都说诸葛亮、周瑜足智多谋,我笑他们也没什么本事。这次失败,自然是我轻敌的过错。如果在这里埋伏一支军队,我们都只能束手就擒了。”

话还没说完,一声炮响,两边五百名拿着长柄大刀的士兵排列开来,当中关羽提着青龙偃月刀,跨着赤兔马,拦住了去路。曹军见到,吓得魂飞魄散,面面相觑,都说不出话来。曹操在人群中说:“既然到了这里,只能决一死战了!”众将领说:“人即使不害怕,马也已经非常疲惫了,战斗就一定会死!”程昱说:“我知道关羽对上骄傲但对下仁慈,欺负强者但不欺凌弱者;别人有灾难,一定会去救援,仁义传遍天下。何况丞相以前对他有恩,为什么不亲自告诉他,一定能逃脱这次灾难。”曹操听从了他的话,立刻纵马向前,欠身对关羽说:“将军别来无恙啊?”关羽也欠身回答说:“关某奉军师的命令,在这里等候丞相多时了。”曹操说:“曹操兵败形势危急,到这里没有路了,希望将军看在昔日的情分上为重。”关羽回答说:“昔日关某虽然承蒙丞相厚恩,我也曾解救白马之围来报答了。今日是奉命行事,怎么敢因为私情呢?”曹操说:“五关斩将的时候,还记得吗?古代的人,大丈夫处世一定要以信义为重。将军深知《春秋》,难道不知道庾公之斯追赶子濯孺子的事吗?”关羽听了,低头很久不说话。昔日,春秋的时候,郑国有一位贤能的大夫,叫子濯孺子,精通射箭的技艺。郑国派子濯孺子领兵侵犯卫国,卫国派庾公之斯迎战。郑国军队大败,卫国派庾公之斯追赶。随从说:“卫国军队快到了,大夫可以用箭射他们。”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疾病发作,不能拿弓。追兵近了,我一定死了!”乘车逃走。卫国军队赶上,子濯孺子问:“追赶我的是谁啊?”左右说:“卫国将领庾公之斯。”子濯孺子说:“我能活命了!”左右说:“庾公之斯是卫国第一善射的人,又和大夫没有旧交情,为什么说能活命呢?”子濯孺子说:“虽然和我没有交情,他曾在尹公之他那里学习技艺。尹公之他是我的徒弟。尹公之他是个正直的人,他的朋友一定也是正直的人。我所以知道他一定不会加害于我,所以说我能活命。”左右不相信。忽然果然庾公之斯追到,大声说:“先生为什么不拿弓射箭呢?”子濯孺子回答说:“今天我的手臂疼痛,不能拿弓。”庾公之斯说:“我以前在尹公之他那里学习射箭,尹公之他在先生这里学习射箭,我不忍心用先生的技艺反过来伤害先生。虽然这样,今天这件事是国君的事,我不敢废弃。”于是抽出箭去掉箭头,射了四箭就回去了。于是子濯孺子得以活命回到郑国。天下人称赞他讲道义。这是出自《孟子》的事。当时曹操引用这件事。话还没说完,关羽是个义重如山的人,又看到曹军惶恐不安,都要流泪了;关羽想起五关斩将时放过他的恩情,怎么能不动心呢?于是把马头勒回来,对众军说:“四散摆开。”这明显是放曹操的意思。曹操见关羽勒回马,就趁机和众将一起冲了过去。关羽回身的时候,前面众将已经自己护送曹操过去了。关羽大喝一声,众人都下马,拜倒在地哭泣。关羽不忍心杀他们。正在犹豫的时候,张辽纵马而来。关羽见到了,也动了旧情,长叹一声,也都放了他们。后来史官有诗说:

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威风齐日月,名誉震乾坤。

忠勇高三国,神谋陷七屯。至今千古下,军旅拜英魂。

又有诗说道:

曹公兵败走华容,正与云长狭路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