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频言情 > 穿越大明:激活木匠皇帝系统 > 第97章 先走一步

第97章 先走一步(2/2)

目录

朕实话实说,相比两位辅国的‘大忠似伪’,朕更希望看到一个能干实事的内阁!

明白了吗?”

“臣等必当铭记在心!”

两位辅国轻轻磕头,脸色苍白地说:“内阁,是国家的内阁,绝不会再犯此类错误!”

“起来吧!”

朱由校注意到玻璃溶液倒入模具中,走近两步,吩咐管家:“去准备几个镜筒!”

镜筒:一头小一头大的长直圆筒!

“奴婢这就去办!”

管家轻步挪动,一闪身离开了,回来时手中多出七个可拆卸的镜筒!

朱由校拿起一块凹面镜和一面凸面镜,装入镜筒中,把眼睛贴近目镜望向皇宫最高的建筑——太和殿,仿佛近在咫尺!

天文时代,降临了!

五十倍的放大效果!

几乎是双镜成像的极限了!

想达到更高的倍数,就得加入光学材料才行!

对于这个结果,朱由校感到非常满意!

在这个时代,双镜成像普遍只有四到五倍的水平。

就像东印度公司的航船上用的望远镜,也差不多是这样。

当然了!

欧洲那些研究天文的科学家,虽然能做出接近四十倍的望远镜,但那是不可能用在航船上的!

朱由校做出了五十倍的望远镜,也不可能用于航船上。人在地面上手持望远镜都难免有点轻微颤抖,更别提在颠簸的海面上航行了!

任何微小的颤抖,在望远镜观察时都会产生很大影响。一个剧烈晃动的物体,人眼根本无法捕捉到具体画面。

朱由校之所以能看清,是因为他能完美控制自己的力量和肌肉,别说五十倍,就算上百倍,他也能清晰捕捉到应有的画面。

唔!

后世的军用望远镜放大倍数是多少来着?

六倍、七倍还是八倍?

都造出来吧,反正要比世界技术领先就行!

航海中,视野具有无比重要的作用!

至于高倍望远镜,还得继续研究。天文观测需要,医学上也能用,制作精密元件也需要,总之用途非常多!

“首辅大人,请您拿稳,朝着太和殿那边看看!”

朱由校没忘记此行的主要目的,把望远镜递给首辅大人,示意他试试看。

首辅大人接过望远镜,试了好几次都失败了,毕竟年纪大了,手抖是常有的事。

无可奈何之下,朱由校只好亲自举着望远镜放到首辅大人眼前。那太和殿突然“搬”到眼前的感觉,吓得他一大跳!

“陛下,麻烦您稍微往左边转一点!”

抑制住内心的震惊,首辅大人开始验证心中的猜想,左看看、右看看,上看看、下看看。

尝试过后,首辅大人长舒一口气,揉了揉眼睛,示意可以结束了。

“陛下,能让臣也试一试吗?”

次辅大人在一旁,时刻关注着陛下和老友的情绪变化,如热锅上的蚂蚁,迫不及待地想要试试。

拒绝了陛下的“服务”,次辅大人屏息凝神,开始了望远镜世界的探索。

最初的几次全都失败了,但接下来的尝试大多成功了。那种清晰的世界呈现在眼前的感觉,让次辅大人真想说一句久违了!

十年寒窗苦读!

挑灯夜战是必不可少的!

除了少数天赋异禀的人,包括次辅大人在内的很多朝廷官员都有近视,只是程度大多不太明显。

就算不明显,眼前的世界也是模糊的,哪有看得清清楚楚来得舒服呢?

“陛下,这东西能不能做成眼镜?”

次辅大人看着制成的凹凸镜片,小心翼翼地试探问道。

不必怀疑,在这个时代,凹凸镜片并不是什么秘密。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进入大明学习,眼镜这东西早就有人弄出来了。

可惜,一是眼镜制造技术还不成熟,二是眼镜的颜色问题。

为什么会有墨镜的存在?

这就涉及到第一副眼镜出现时,眼镜是黑色的。烧制眼镜的原料和工艺还没达到纯净无暇的地步。

所以呢!

这种能改变视力的“墨镜”,许多近视的官员尝试后纷纷弃之不用,因为这有损官位的威严。

“当然是可以的!”

在期待的目光中,朱由校缓缓点头,笑道:“不过眼镜这东西,要根据次辅大人近视的程度来配。

这样吧,次辅大人闲暇时多来这儿走走,让王承恩亲自为您打造几副最合适的近视眼镜。

次辅大人记住,配眼镜时,不要贪图过分清晰,只要眼前正常就行。太清晰反而会加重近视程度!”

“多谢陛下!”

“奴婢遵命!”

次辅大人感激不已!

王随堂也同样感激。

能在入主司礼监后就能帮助到内阁阁臣,即使没能拉上关系,至少混了个脸熟也不错!

“这个东西,也交由工部负责!”

天色渐晚,朱由校心情放松,淡笑道:“玻璃制造的方法暂时保密!

任何购买大明一代、二代、三代战舰的家族,都将按购买数量获赠同等数量的六倍望远镜。

同时,要制造一批八倍望远镜,列为军用望远镜,分发给九边十一镇的边军,要求侦察兵必须熟练使用望远镜,在战场上洞察和捕捉敌人的动向。

另外,天文方面的研究,让钦天监的人给朕呈上方案。那些胡扯一通、神神叨叨的奏折,朕要把这些浪费国家粮食的家伙全砍了!”

“臣等遵旨!”

望远镜的用途主要交给工部和钦天监,作为这两者的上司,内阁代表他们领命!

看来,陛下对钦天监的天象研究非常不满,日后,钦天监的日子恐怕不好过了!

“朕有些累了,先走一步!”

“恭送陛下!”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