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潇湘策 > 第九十二章 逢君拾光彩,不吝此生轻

第九十二章 逢君拾光彩,不吝此生轻(2/2)

目录

那个布包黑黝黝的,沾满了灰,也不知道装了什么,不是很轻,也不是很重。我将它领出来,牵动的灰洒了我半裙子。

我忍了半天,捏着袋子将它打开,终于还是没忍住,痛痛快快咳嗽了一通。

待到我终于平静下来,细管袋子里的东西——

是一锭金子。

我没看出什么特别来,金子并不是很大块,边沿被切得一塌糊涂,几乎看不出形状。

就算是民间工坊制的金子,也不会扭曲到这种程度罢,应该是董正直后来切的。

也是,董正直这么一个芝麻小官,大约为了过上好日子,有这么块金子,切着用也是正常……可是一般人都会直接拿金子换银钱,这样用起来也方便得多,常人哪有砸金子用的?

我再去看这块千疮百孔的金子,忽然发觉它都是从四周切割的,要是正常人肯定会从一端切起才对。

难道?

我将那块金子翻了一面,亮灿灿的刻字顷刻就映入了我的眼睛。

永荣三十八年造。

那花纹我是再熟悉不过的了,那分明就是国库入编时,作标记时专用的刻字。当初皇帝赏给我的一些珠宝器具上面都有这种特殊的字,用来分辨宫内外物,防止偷窃,如果不是皇宫内人,是做不出来的。

这不是整整七年前了么?

国库的金元,怎么会流落到边城来,和户部的那位尚书又有什么关系。

铺天盖地的疑问霎时将我打得头晕眼花。

我来南篁后为了不露馅,明里暗里读了很多南篁往年的记录,除了今年灾祸不断,之前都还算是民泰国安,除了每年耗费在维持大燕地治安和赶马贼的钱,其它还真没有过渡的大开支。

就算真的要用钱,也都是国库统一销字后分配的,怎么这里有一个漏网之鱼?

如果这个东西被搜出来,那就是窃国库,偷国元,犯民生,抄家灭族的大罪,可为何到了董正直和王四娘的嘴里就变成了救命之物?

我忽然有了一个极不好的臆测。此事必然和户部尚书张大人逃不了干系,他做户部之首已经做了有一十三年,假如要做假账也并不是完全不可能,又因为没有销字的地方,也可能是目标太大不想被发现,所以他没来得及抹掉上面的痕迹。

可是他偷走国库的金子要做什么?

这金元到了国之边境,被两个外国夹在中间,竟然像是流出了国。

南篁的户部尚书为什么要将国库的金子送给外国?

原本他可以诬陷董正直是江洋大盗,将他们抄家灭族来解决问题,可是他连这点小得可怜的风险都不敢冒,说明这事情是秘中之秘。

我左思右想,只能想到一个通敌叛国的可能,可是又觉得不尽然——若要真的里应外合,七年过去了为何毫无动静?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