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9章 幽州论策,龙船开海!(2/2)
刘禅看着张氏离去的背影,心中的思绪却愈发纷乱。
幽州的度田之事,已经到了关键时刻。
刘禅再次拿起案几上的奏章,仔细研读起来。他的眼神坚定而专注,仿佛要从这密密麻麻的文字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御书房内,烛光摇曳,刘禅的身影在墙上投下长长的影子,显得格外孤独而坚毅。
而此刻。
皇宫大殿前的广场宽阔而平整,地面由巨大的青石铺就,此刻,被刘禅召见而来的丞相诸葛亮,以及九卿中的费祎、董允,正快步朝着大殿走去。
诸葛亮身着一袭素色长袍,头戴纶巾,虽然年纪不轻了,但身姿依旧挺拔,面容清瘦却精神矍铄,眼神中透着睿智与沉稳。
费祎身形修长,面容和蔼,身着蓝色官服,步伐轻快,尽显干练。
董允则稍显富态,脸上带着几分严肃,一身黑色官袍更衬出他的庄重。
三人神色匆匆,显然知晓此次被召见,定是为了幽州度田这一棘手之事。
进入大殿,三人整齐地跪地行礼,声音洪亮而整齐:“臣等拜见陛下!”
刘禅端坐在龙椅之上,他身着明黄色龙袍,袍上绣着的金色巨龙栩栩如生,仿佛随时都会腾空而起。
刘禅面容冷峻,眼神中透着忧虑与思索,看着下方的三位重臣,微微抬手:“众爱卿平身。”
声音沉稳却难掩疲惫。
三人起身,站定,目光都望向了刘禅。
刘禅微微前倾身体,神色凝重地问道:“幽州度田的情况,你们怎么看?”
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带着一丝急切。
诸葛亮微微皱眉,向前踏出一步,双手抱拳,说道:“陛下,幽州度田受阻,臣以为,乃地方豪强与异族势力相互勾结所致。这些人妄图维护自身利益,抗拒朝廷政令。当务之急,需派遣得力将领,率领精锐之师前往幽州,以武力震慑,同时安抚百姓,分化瓦解敌方势力,双管齐下,或许能打开局面。”
诸葛亮的声音沉稳而有力,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深思熟虑后的坚定。
费祎接着说道:“陛下,臣赞同丞相所言。此外,对于那些前往幽州度田的官员,需给予更多激励与保障。如今官员们心有戚戚,士气低落,若能许以重赏,承诺保障其安全,想必能鼓舞他们的斗志,让度田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费祎面带微笑,语气平和,话语中却透着务实的考量。
董允也上前一步,神色严肃地说:“陛下,幽州局势复杂,不仅要应对地方势力,还要防范鲜卑、匈奴等异族趁乱南下。臣建议,加强幽州边境的防御工事,增派兵力驻守,以防外敌入侵,为度田工作创造稳定的外部环境。”
董允的声音低沉,眼神中透着忧虑,显然对幽州的局势充满担忧。
刘禅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太多表情变化,只是微微点头,示意他们继续说下去。
待三人发言完毕,刘禅靠回龙椅,微微闭上眼睛,陷入了沉思。
大殿内一时安静下来,众人都屏气敛息,等待着刘禅的回应。
过了片刻,刘禅睁开眼睛,却并未立刻给出回应。
就在这时,丞相诸葛亮再次开口:“陛下,之前为了征伐魏国,我大汉建造了不少海船。如今魏国已灭,这些海船如今在海港中闲置无用,维护费用却极为高昂。臣以为,是否要将海船贩卖给商贾用作商船之用,如此既能减轻朝廷负担,又能促进商贸发展。不然,长期维护这些海船,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诸葛亮目光诚恳地望着刘禅,等待着他的答复。
刘禅闻言,当即摇头,眼神中闪过一丝坚定:“这些海船,朕有大用。南下南洋,没有船怎么行?我大汉不能只局限于陆地,海洋同样是我大汉未来发展的方向。南洋有广阔的土地与资源,朕要让我大汉的威名远扬四海,这些海船便是朕的依仗。”
刘禅站起身来,双手背在身后,在大殿内踱步,声音激昂,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诸葛亮微微一愣,随即露出欣慰的笑容:“陛下高瞻远瞩,臣不及也。陛下既有如此宏伟规划,臣等定当全力辅佐。”
诸葛亮的声音中带着敬佩,他深知刘禅心中有着更为远大的抱负。
费祎和董允也纷纷附和:“陛下圣明,我等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
两人的声音坚定有力,眼神中充满了对刘禅的忠诚。
刘禅停下脚步,看着三位重臣,脸上露出一丝微笑:“有众爱卿相助,乃我大汉之幸。幽州度田一事,还需诸位爱卿继续出谋划策,早日解决。至于海船之事,朕会安排专人负责,做好维护与规划。”
接下来,众人又就幽州度田的具体细节,以及海船的后续规划进行了深入讨论。
大殿内,众人各抒己见,气氛热烈而紧张。阳光透过高高的窗户洒在大殿内,照亮了众人严肃而专注的脸庞。
在讨论幽州度田的兵力调配时,诸葛亮建议:“陛下,可从凉州抽调一部分精锐骑兵,他们熟悉北方地形与异族作战方式,定能在幽州发挥重要作用。”
诸葛亮一边说着,一边在手中的地图上指出凉州与幽州的位置关系。
刘禅微微点头,说道:“丞相所言极是。不过,凉州地处边疆,抽调兵力后,需加强当地的防御。此事需谨慎安排,切不可顾此失彼。”刘禅的眼神中透着谨慎,他深知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国家的安危。
费祎接着说:“陛下,对于幽州地方豪强,可采用分化策略。对于那些愿意配合度田的,给予一定的奖励与特权;对于冥顽不灵的,坚决予以打击。如此,或许能瓦解他们的联盟。”
费祎的眼神中透着精明,他提出的策略旨在从内部突破敌方防线。
董允也补充道:“陛下,在安抚百姓方面,可派遣一些有经验的官员,深入民间,宣传度田的好处,让百姓真正理解朝廷的意图,争取他们的支持。”
董允的声音中带着关切,他深知百姓的支持对于度田工作的重要性。
关于海船的规划,刘禅详细询问了海船的数量、性能等情况。
“这些海船,最大能承载多少货物?最远能航行多远?”
刘禅目光炯炯地看着负责海船事务的官员。
官员连忙跪地回答:“陛下,这些海船皆是我大汉能工巧匠精心打造,最大的海船可承载数千石货物,最远能航行至南洋诸岛。”官员的声音中带着自豪,这些海船代表着大汉先进的造船技术。
刘禅满意地点点头:“好,从即日起,组建专门的船队管理机构,选拔精通航海的人才,对海船进行全面检修与维护。同时,研究西域和南洋的航线,为日后的远航做好准备。”
刘禅的声音坚定而有力,每一个指令都清晰明确。
随着时间的推移,夕阳的余晖渐渐洒进大殿,为这场漫长的议事增添了一抹金黄的色彩。
刘禅与三位重臣在大殿内商议良久,终于对幽州度田和海船规划有了初步的方案。
众人起身,再次向刘禅行礼,然后缓缓退出大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