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都市 > 造反吧宋徽宗哥哥 > 第39章 风波初起

第39章 风波初起(1/2)

目录

赵佶这时来了兴趣,开口问道:“林源,梁师成犯了什么罪,给大家说说。”

叫林源的官员自然不知道赵佶的心思,他很“诚实”地回答道。

“臣出门前,遇到一个士绅的母亲,她向臣哭诉,自己的儿子因为没有主动认罪,被西厂的厂卫秘密杀害了。”

此话一出,立马在朝堂上引起轩然大波。

在宋朝这个时期,刑不上大夫算是被写进了律法当中的。

宋太祖赵匡胤虽然是武人出身,但是对于读书人却是十分重视和尊敬,为此特地在三条遗训中专门强调过--不杀士大夫。

赵匡胤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也是大力倡导提高文人的地位,积极维护不杀士大夫的遗训。

《宋史》:“受其词讼而纠正其想违,有罪则先勃以闻”,“余止以众证为定,仍取伏辩,无得辄加捶拷。”

意思差不多就是为了保证士大夫所谓的体面和尊严,士大夫有罪不能直接问责走正规的司法流程,而是先要进行内部弹劾,要是罪责不大的话,只需要进行“斥责”或者“庭训”等方式来惩罚就好,根本就没有受刑这一说。

这种在官员内部做自我检讨,甚至近乎于“哥们犯错了吗,我自罚三杯酒”的处罚方式,简直是在明明晃晃的告诉那些重臣们,贪腐吧,反正被抓也没事,不就回家反省一段时间,再出来又是一条好汉。

这还没完,记得大明秀才、举人不交税的这一吸血鬼政策吗?

它最初的用意是为了那些家境贫苦的读书人,他们的基本生活能力都不高,赚钱的手段也很少,所以大明才设立这一措施解决他们的生计。

然后就被这些文人官员一步一步扭曲了事实,彻底变味,变成了只要是秀才、举人,就可以免除自家的赋税。

其实这一切,也算得上是大明文人们向他们的前辈,大宋的文人所学到的精髓。

就像刑不上大夫这个“特赦制度”,本来宋太祖和宋太宗是为了在国家初定用人之际只限于那些重臣,避免在朝廷引起极大的混乱,让文人官员减轻心理负担,完全出于好意。

但很快就被共天下的士大夫们彻底滥用,改变了政策本身的用意。

从朝堂中央的文官,到那些什么事都不干只拿钱的冗官,覆盖范围就越来越大,几乎快要完全覆盖全体的文人官僚体系。

这种“人治”的程度完全超过了“法治”,也让许多文人官员们变成了凌驾于大宋的律法之上,成为仅次于皇族的特权阶级,所以文人们行事没有丝毫顾忌,该贪就贪,该卖国就卖国,没有丝毫心理负担,这直接动摇了宋朝统治的根基。

就像我们所知道的事实,宋朝的亡国原因有很多,比如冗官,冗兵,重文抑武等等因素,但是太过放任士大夫,给予他们不该有的地位,导致大宋官僚体制整体腐败,这绝对是宋朝被毁掉的最重要的原因,没有之一。

正是这种环境娇生惯养下成长起来的文人官员们,才会对林源的话无比震惊。

“请官家诛杀梁师成这个狗贼!”

“官家,刑不上大夫啊,梁师成这是不把祖训放在眼里!”

“梁师成这是忘恩背祖,别忘了他的祖上苏老先生也是大宋有名的读书人,他真该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