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课(2/2)
死后的事——司马懿完全可以拿这理由向曹丕辩驳。
曹丕不语,盯了他一会儿,然后蓦地笑了。
“朕代汉而立,仲达居功甚伟。将睿儿托付与你也是应当,只是苦了你为大魏几代操劳……来人,拟招。”曹丕双眸眯起,定定看着司马懿微垂的头,声音缥缈,仿从云端飘来,“记——朕与仲达君臣相知,不愿留他一人为大魏操劳。故、待朕归于天命之时,着司马家与朕同去。
是功臣,是朕用的顺手的人,那死后也与朕同归罢,与帝随葬,是哀荣。
说完,他笑道:“仲达所言不错,此事俱与你无关,朕并非不分青红皂白之人,放心,此后定不教朝中有风言风语传出,
司马懿心中微沉,最终只余一声叹息。天命难违。
此番天命却不在司马。他俯身跪拜:“臣,叩谢君恩。”
魏文帝三言两语,就定下了自家肱骨全家的性命,为儿子清扫了最大的隐患,至于后边还会不会有别的什么人来篡魏,那就另说了。
不过这都与李晓诗无关。
天幕上,她正介绍西晋:“大家都知道,自秦汉分封制被一削再削后,藩王这种东西已经名存实亡了,看刘秀和刘备,都是汉室宗亲,却一个比一个要落魄就知道了。在东汉末年,逐渐坐大的都是世族大家,而在西晋,这种情况要更过分。”
“当时的西晋主体政权中有不少都是大地主、大贵族出身的,所以西晋王朝不仅没有打压削减这些势力的实力,反而定制了一系列优待这些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用来保护维护他们的利益。这也让西晋的世族和地主们更加挥霍无度,而且攀比之风日益旺盛。
“这些人没有治国的雄才大略,也没有为国为民的忠贞正直,他们有的只是维护自家权势的鼠目寸光。在生活上,他们以豪华奢侈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荣,以财大气粗为荣。
课文旁边,有一个相关史事的版块,李晓诗简单介绍了一下:“有故事说,那时候的贵族们经常斗富,用来炫耀自己的财富。当时的大臣石崇和王恺就总是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烧火当柴;王恺用丝绸做长达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做50里长的——他们外出都要在地上铺绸缎用来踩,听说家里的马桶都是用金子镶宝石做的。
刘彻:..
刘邦刘恒刘启:.…
多长?
什么玩意儿步障要四五十里长??
你的脚是金子做的吗出门还要踩锦缎?!
真是开了眼了。这么一比他们这些人仿佛都成了没见识的土包子皇帝了。
“还有,还是石崇和王恺——”李晓诗的话却还没说完,她说起了老师给他们补充讲到的故事,当时他们两个斗富,因为王恺是司马懿的舅舅,所以司马炎就帮他舅舅,赐给了王恺一个有两尺高的珊瑚树,珊瑚树‘枝柯扶疏’,世间少有。王恺就把珊瑚树给石崇看,但石崇根本不在意,他拿了个铁如意,直接把珊瑚树给砸了。
石崇这一砸,砸的不只是王恺的珊瑚树,还有天幕前听他们斗富的千千万万观众的心。妈诶,能被这些人拿来斗富的珊瑚树!
皇帝赏的!
两尺高的!!
那得是珠光璀璨富丽华贵吧?……这得值多少钱啊这,就给砸了?这个叫石崇的真的是太过分了啊,这么浪费财物!!
这换成自己是王恺,杀了这石崇的心都要有了吧?无数人心中心疼不已,为了那株从来没见过的“自己的珊瑚树”。
“——王恺又是心疼自己的树,又惊怒石崇的作为,很生气地
质问石崇。但石崇不以为然,说不就是棵树么,还给你不就得了?于是他就派人去带树来,很快,许多大大小小的珊瑚树被拿了过来,有三尺的,有四尺的,总共有六七棵,棵棵都是光华璀璨,流光溢彩。
老百姓们:..
抱歉,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
李晓诗摇头:“看吧,他们那时候炫富,就是真的纯纯地在炫富。不像是有些只知道敛财的,他们是穷奢极欲、大肆花钱,甚至以这种大肆地浪费钱财铺张奢靡为荣耀。据说他们家里还养了很多女孩陪酒,每次宴会会让女孩去敬酒,如果敬的那个宾客不喝,那当场这个女孩就会被杀。有人‘不与这种行为同流合污坚决不喝’,于是一连死了好多个女孩儿。
“他们不把人当人,人命就是另一种‘财富’,是他们的私有财富。就像是珊瑚树一样,可以被随意打杀,并且这也只是他们炫富的一种手段而已。浪费得越多、打杀得越多、消耗得越多,就越证明了他们有钱,他们是豪富,他们胜利。
“西晋的社会从一开始就是这种情形。”李晓诗翻页,在“材料研读”的那部分找出了一段记载,西晋人鲁褒写的《钱神论》中就讥讽了这个现象,他说钱被视为神物,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还说钱(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所以后来的‘孔方兄’也就被作为了钱的代称。
只能说这一部分的内容不止完全超出了李晓诗的认知,也超出了无数古代观众的认知。
到底是怎么样,才能有这样一个处处透着奢靡、只听言语就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纸醉金迷的朝代?
这还是一个刚刚经历过乱世的朝代吗?
近百年的纷争,近百年的战火,近百年的消耗与颓靡,那么多死去的人、失去的地——新的大一统王朝,不应该学西汉初期那样“与民休息”吗?
天幕不是说过吗,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是每一个治世的模板,你不会做,你照搬不好吗?
抄作业啊。
这样奢华,哪里来的钱?老百姓们……难道他们不需要活下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