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第二十三课 始皇(2/2)
天地浩渺,唯此一人。
待他登临最顶,阔别了许久的大字也终于再度出现。
【秦】
【秦王嬴政开“皇帝”之始,自称“始皇帝”。】
巨大的秦字伴随鼓乐砸在无数人的心上。
秦惠文王怔怔望着天,望着【秦】,倏而落泪。
秦王嬴政,秦王。
他们做到了。
秦昭襄王高声大笑。
好小子,秦的好儿郎!
乐声不再单调,筝伴号乐,携鼓为衬,仿佛带着画面迈向了下一个崭新的时代。
【统一度量衡】
【公元前221年】
【车同轨,书同文。】
秦孝公豪气激荡。
只有车同轨,书同文,这才叫一统!
【秦修筑驰道】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修筑驰道】
【秦开凿灵渠】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人工运河】
【秦修筑长城】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下令修筑长城】
一连串的秦朝政令,一连串的劳民工程。
简短字数下埋着的,是数不尽的徭役和劳作。
秦朝黔首们仰面看天,他们虽不识字,可天幕上的字不用学习他们就能读懂。
他们擦着汗,咬着牙,四肢疲累,精神麻木,却都在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忍不住露出了几分茫然。
原以为他们是最苦的,日子是没有盼头的,只有在日复一日的苦役中等待死亡的到来。可,这仙幕上说,这些都是“功绩”。
仙幕上的大路、流水,还有那一眼看过去就觉得巍峨雄壮、望不到头的“万里长城”,这都是他们修筑起来的吗?
这些场景都是真的吗?仙人——后世的人,没有骗人吧?
恢弘朗朗的天幕变幻中,散落在华夏各地的工程中,不计其数的黔首呆呆地望着天空,默然流泪。
他们的苦难,原来也是可以被历史铭记,他们的生命,原来也可以化作“书”上的文字,被后世千千万万代的所有人记住。
可是,他们就该承受这样的苦难吗?
督促他们劳作的官吏也正看着天,等他回过神来,发现这身边的黔首们都在发呆,不由地厉声呵斥着:“不要偷懒!”
而被他呵斥的人,闻言也都纷纷垂头继续工作。只是他们那素来麻木的神情中,渐渐地、似乎有生机在破土。
他们不是圣人,只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他们毕生所求不过吃饱穿暖,没有什么青史留名的宏图大志。
但,如果生活本就没有光亮,活着成为了一种麻木,死与生也就没有了区别——可如果什么时候出现了活下去的理由,哪怕只有一点点,也足以支撑他们顽强地活着了。
现在天幕出现,是不是代表着,它能给他们一个活路?它、还有那个小仙童,能不能让他们的皇帝陛下,看到他们所承受的一切、让他们能够吃饱,穿暖,然后再进行所谓的“青史留名”?
橙色的火焰自天空烧起,书简堆积。
【焚书坑儒】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余人。】
后余朝代中,许许多多的儒家学者纷纷恼怒。
而有人便敏锐地发现,下方的小字中,标注的是“犯禁者”,而并非“儒生”。
他们沉思。原来在千载之后的后世人那里,焚书坑儒,并不是指坑杀儒士。
这所谓“史”、真相究竟又是什么?
铿锵音乐戛然而止,仿佛要再现“秦一统中原”时的画面。
但天幕上,那行字却清清楚楚地昭示着,属于秦始皇的时代,结束了。
【秦始皇亡】
【公元前210年】
秦。
跪伏的臣子们面露骇然,李斯更是不可置信地双腿一软,失去了支撑的力量,整个身子都要伏在了地上。
他看到,下方的小字:胡亥继位。
公子胡亥继位,怎么会,陛下不是一直……
……难道?
李斯脸色惨白,心惊肉跳。
扶苏也看到了这行字,还有后边的:矫诏赐死长子扶苏。
这证明了他纠结恼恨的“二世而亡”并不是自己造成的,但他此刻也完全顾不上这些,只欲要从地上站起,去看他位于殿首的父亲。
父亲在“公元前210年”就去世了?!
大秦最宝贵的财富,威震四海的始皇帝,怎么会——
嬴政没有出声,他定定地望着天幕,心中情绪翻腾。
他的身体里一直都有着数不尽的尖刺,扎得身体千疮百孔,却从来不曾流血;
而天幕此番,高调、中肯,完全不曾遮掩地宣告着全世界,属于他的战果,像是一缕春风,又好似绵延包容的水,无孔不入、周全熨帖地将一切被忽略的狼狈都抚慰。
他、嬴政,秦始皇。
被天下、被后世、被五千年的人所知晓,所铭记。
即便在这短短的年代史中看到了秦的崛起、看到了自己的离去,但——那又如何?
他如今还活着。
有他在一天,大秦便不会崩塌、亦无人敢来搅它崩塌。
他是大秦的皇帝,是天下的皇帝,是华夏数千年来,唯一的始皇帝。
“朕,诛暴/乱、统六国、定天下。”
嬴政起身,踱往前方,语调平淡,从容叙述着属于他的荣耀,“朕之雄图、古从未有,朕之功绩、后亦无匹,泽被后世、天命所归。朕、万世瞩目。”
他望着大殿,视线扫过每一个人:“朕以始皇之名,开皇帝之始——”
玄金龙袍滚滚,广袖垂叠。嬴政负手临阶而立,面色淡然,声音稳沉,双目之中却灼着烈火熊熊,炙心火燎燎。
“今,朕在此立誓:承我大秦六世余烈,朕在一日,便将为我大秦昼夜不歇;扫平四夷、安攘内外,立百代太平之策、决千秋一统之政。”
嬴政凛然拂袖,玄袍翻飞:“以为我华夏、定万世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