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陈谟(1/2)
“瓷器、丝绸这些东西毕竟都不是必需品,能赚一时钱,可却赚不了一世的钱。
茶叶最赚钱,西边那些人对茶叶狂热的厉害。
可是如今爪哇那边海盗盛行,陈祖义这个瘪犊子盘踞在那里,不把陈祖义给干死,就没法开拓商路。
国内的局势还没有彻底平定,大明水师力量还不强大,短时间内,还没有办法将手伸到那边去。
先慢慢来吧,先把货卖到高丽去再说。”陈松喃喃说道。
目前,往高丽那边售卖货物,还是有利可图的。
除了往高丽那边售卖货物之外,其实陈松更想做倭国的铜钱生意。
其实,古代的倭国真的很拉胯,拉胯的不是一星半点。
倭国甚至都没有办法独立自主的铸造出可供流通的铜钱。
从宋朝开始,倭国就极度依赖中原生产的铜钱。
倭国制造的铜钱,说难听点,一掰就碎。
倭国境内有银山,但是缺乏铸造铜钱的技术,再加上铜矿缺乏,这就造成了银贱铜贵的现象。
大明立国之初,就有数量不少的洪武通宝流入倭国。
洪武通宝流入倭国后,在倭国西部地区被广泛仿铸,但因为技术原因,始终比不上洪武通宝。
在倭国境内,仿铸的铜钱根本比不上正儿八经的洪武通宝。
因为这个原因,明初时,有很多倭寇就跑到大明境内,用银子兑换洪武通宝。
在倭国最受欢迎的铜钱是永乐通宝,永乐通宝成色好,在倭国境内流通最为广泛。
万历时期,朱国桢在其《涌幢小品》中记载:“倭国亦用铜钱,只铸洪武通宝、永乐通宝,若自铸其国年号则不能。”
跑到倭国做铜钱生意,这可是一本万利的事情,啥也不需要,就能赚取大量利润。
而且,还能通过这种方式经济殖民倭国。
这种方式是最省事的,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利用经济殖民倭国。
明朝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人实在是太少了,不然的话,倭国早就被折腾垮了。
陈松在书房中来来回回的走着,嘴里不停的念叨:“既然如此的话,那这次去高丽售卖货物的同时,先派出一些军舰去倭国看看,时机成熟了,将这件事情进行下去。
现在的石见银山,储量还非常可观。”
陈松坐了下来,开始翻阅送上来的这些资料。
这些资料的数量很多,陈松一直看到后半夜,也只看了一小点。
桌子上的蜡烛越来越短,烛泪堆满了烛台。
陈松打了一个哈欠,将书桌上的那些资料收拾好,朝卧室走去。
第二天天亮,陈松起了一个大早,还没有吃早饭就带着夏杨等几个市舶司官员去了码头。
码头上停靠着俞敏的战船和杨昌的商船。
因为还没有开始贸易,所以码头看上去冷清不少。
阵阵海风吹来,吹的人不停的打着哆嗦。
陈松看着码头上停靠的这些船只,说道:“货物都采买的怎么样了?”
站在陈松身后的夏杨说道:“回大人,已经按照大人的计划,将所需货物采买完毕。
如今已经有棉布......”
“既然如此的话,那开春之后就出海贸易吧。至于具体的时间,回去之后再做定夺。但是不能耽搁太久的时间,这次贸易事关市舶司的存留问题,必须要认真对待,只准成功不许失败。”陈松说道。
在码头转悠了一圈之后,陈松又在码头附近转了转。
码头附近有一条宽大的街道,街道上修建有商铺,在陈松的规划中,这里以后就是一个商业区。
陈松在让人修建码头和市舶司衙门的时候,专门让人修了一条从市舶司到松江府的水泥路。
水泥路施工方便,工期短,所以很快就修好了。
陈松走在这条水泥路上,水泥路周边种着槐树,每个一段距离修建着一个亭子,供人歇脚或者乘凉。
总而言之,陈松对于市舶司的建设,参考了后世的很多东西。
回到市舶司,陈松带着夏杨他们开始检查出海的货物。
因为不急着出海,所以这些货物放在了距离市舶司不远仓库中。
这个仓库,也是采用水泥砖瓦修建了,占地面积很大,现在可能用不上这么大的,但以后,肯定能用得上。
采买的货物按照种类不同,放在了不同的仓库中。
这些货物里面,数量最多的就是棉布和茶叶,至于瓷器和丝绸,数量不是远没有这两种多。
将市舶司该转的地方都转过之后,天已经黑了。
陈松回到市舶司,将市舶司所有的属官都召集了起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