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总是徒劳反复的大明海运(下)(2/2)
张诚笑着摇了下头,道,
“皇爷,可不能这么比,成吉思汗麾下的蒙古人有的都是打天下的本事,坐天下他们可不在行。”
朱翊钧道,
“哦?怎么个不在行啊?”
张诚道,
“蒙古人进了中原,坐了大宋的天下,一样当了地主、豪强,甚至比原来的宋人地主还坏、还不可收拾。”
“他们仗着自己是蒙古人互相勾结,仗着蒙古人定下的法律不会重惩蒙古人就肆无忌惮。”
“他们入了中原没几年就丢了弓马骑射的功夫,成天只会享乐,奢靡成风,再加上没有赚钱种粮的本事,只能用蒙古人的身份兼并土地,把持地方漕运。”
“这些蒙古豪强还往往会与地方漕运官吏结交,剥削曹工漕民无所不用其极,漕运官吏也与这些豪强互为表里,对运河中的往来船只上下其手,横征暴敛以中饱私囊。”
“而这些豪强在地方上又有极大的影响力,即使丞相伯颜位高权重,也无法制止他们在地方散播流言,利用各种渠道影响朝廷决策。”
朱翊钧觉得张诚的说辞有些模棱两可,不禁追问道,
“这却是奇了,终蒙元一朝几乎无有海禁,蒙古人既然能把控漕运,那同样也能掌控海运,他们又为何如此钟情于漕运呢?”
张诚回道,
“皇爷或许有所不知,这海运的官吏只有三种人,一是海关税侩,二是通州仓胥,三是屯丁水手,再多也寻不出另外的名目来安置。”
“而漕运内河流经多地,所涉大小官吏远不止这三种人。”
“据奴婢所知,每年从大运河运送四百万石漕米进京的过程中,加上所谓的“浮耗”,途径的八省份大小官员无不利用自身权力从中渔利。”
“这一船漕米进京,沿途的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譬如过闸过淮费、催儹费、剥浅费、屯官费、仓储费,名目繁多,数不胜数。”
“且这些费用既不用地方政府承担,也不会归入朝廷财政,理所当然地便成了沿途收费者源源不绝的岁入来源。”
“这些费用还按照职位、权力的大小层层分配,只要一人有心、有本事收费,则一省大小官吏自上而下无不利益均沾。”
“因此在忽必烈看来,漕运关乎的是国计,而在蒙古官吏、豪强看来,漕运却是自己的衣食父母。”
朱翊钧道,
“难怪蒙元朝局摇摇欲坠之时,妥欢帖木儿竟还会拨出巨款开凿新河,他或许是听信了底下官吏的奏报,这才不惜工本地遣贾鲁为总治河防使罢。”
张诚点头道,
“贾鲁并非无能,只是治河一事,从来牵扯甚广,据说蒙元时,有些地方官员甚至不惜以制造水灾为名,欺诈朝廷投入巨额治水资金。”
“这些官吏一面借口治理黄河水患,大肆侵吞朝廷的财政拨款,一方面利用修筑河堤大坝为名,向上级索要修缮经费。”
“蒙古人治水并非不用心,可每年五、六百万两的工程费用大部分都被河运官员中饱私囊。”
“这些官员得了好处,又可以拿着从漕运中赚到的银钱去四处贿赂,打点升迁,滥邀官职。”
“这些官吏为从中渔利,甚至不惜抬高运河水位,置黎民百姓身家性命于不顾,昔年红巾军起兵于贾鲁治水之时,则足可见蒙元漕运之乱象。”
朱翊钧终于明白了为甚么黄河从元朝治到了清朝,整整治了七百多年还没治好。
漕运利益集团如此之大,牵涉官员范围如此之广,难怪即使是当年斗倒了高拱、风光位列首辅的张居正,也不敢与漕运集团正面交锋。
“确实如此。”
朱翊钧缓缓道,
“漕运之事如此棘手,想来忽必烈也是束手无策罢。”
张诚应道,
“纵使是蒙古人,也只有费心治、慢慢治,才能让黄河一点一点地好起来。”
朱翊钧反问道,
“那最后蒙元的黄河好起来了吗?”
张诚笑了笑,避重就轻地回道,
“皇爷有潘季驯这样的能臣,在治水一事上,一定胜过蒙元百倍。”
朱翊钧低头沉默几许,忽然扬唇笑道,
“张居正也未曾胜过当年的妥欢帖木儿,蒙古人当然不会杀蒙古人,朕可不能单指望张党来做事。”
张诚心下一紧,
“那皇爷的意思是……”
朱翊钧笑道,
“我朝有漕军与长运法,于漕运上本就胜于蒙元,漕司领十二万军,与京操十二营相准,这些漕军要是能派上用场,朕又何须另求人手来开凿海运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