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晋霸春秋 > 第57章 大巧不工

第57章 大巧不工(2/2)

目录

狐偃之后,罕夷等人也纷纷前去试琴,试过之后无一不交口称赞。

申生确实是捡到宝了,那卖桐的年轻人说是上百年的良桐,遇到识货之人是无价之宝,其言不虚,这桐确实是制琴的的顶级材料。

当世名琴,齐桓公的“号钟”算是一副,至于后来楚庄王的“绕梁”,申生现在还没有听说过,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了,再过几天,他的这副“知音”,上古神农氏所制之琴,将名满洛邑,进而天下皆知。

“我欲在五日之后于成周设宴,延请四方之士共赏知音,闻听天籁。梁余大夫,若使卿持此琴去拜见周国大司乐,卿可有把握将之延请至宴会之中?”

梁余子养在心中微微思索了一下,然后道:“臣不敢妄言,但臣愿意一试,即便不能请到周国大司乐,臣必会为太子请来一二周国乐师,以壮声势。”

“善!”

齐国,临淄。

管仲最近很忙,此时已经入夏了,再有两个月,齐桓公就将与诸侯及王太子会于首止。

为了准备这次会盟,管仲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处理,他以齐桓公的名义先后遣使通知宋、陈、卫、郑、许、曹六国国君,请求六国国君届时务必临首止莅盟。

六国国君也让使者带话,保证一定会亲临。

这些都没什么问题,问题在于他们这次共同声援姬郑的会盟,期间顺便还是要帮申生洗刷一下冤屈的,毕竟齐桓公已经答应了晋国使者要帮助申生去除恶名。

盟会的时候在诸侯面前提一下,总比分别遣使到其他国家要省时省力的多。

讲道理,这种事,申生可以亲自到场,也可以不到场,都没关系。

像调停诸侯间的纷争,当事诸侯都可以不到场,比如齐僖公调停郑国与宋国、卫国之间的争斗,郑国向齐僖公表示不会再拿东门之役说事,齐僖公会宋、卫两国国君时把这个事一说,宋、卫两国国君闻之也愿意和郑国和解,然后调停成功,自始至终,郑国没有一人露面。

这种列国间的大事尚且如此,更别谈申生这种小事,说实话,为申生除去弑父恶名,也就是齐桓公一句话的事。

但问题是,管仲想让申生到场,申生的这档子事看似不大,和诸侯共同声援姬郑比起来差之太远。

但是申生若能亲自到场,实则对齐国有两利。

一是可以大肆向诸侯和姬郑以至天下人宣扬齐国的仁义。齐侯心怀天下,不欲使天下为人孝子者蒙受不白,匡王室以正,可谓仁义大者。若无当事人在场,这种宣传的效果可能会差点,而申生一旦到场,尤其是当申生还对齐桓公感激涕零的时候,这个效果、这个震撼力绝对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若是宣传得当,申生则必然会成了一面代表齐国仁义的大旗,如此一来,列国诸侯必然尊齐,这样的好事可不多见。

二是申生和姬郑有几分同病相怜的味道,只不过申生更惨一些,齐国既然帮助了申生,那岂不是在隐晦的告诉姬郑,齐国一定会坚定的支持他到底,这样一来,姬郑会更加感激齐国的大德,将来等姬郑即位为天子了,为报答齐国的大德,想来答应齐国一些不甚过分的事情还是非常有可能的。

总而言之,申生如果能到场参加盟会,现身说法,对齐国有利无害。

所以,管仲遣使的时候,专门又派人去寻访申生,只不过到现在,依旧是了无音信啊。

想到这件事,管仲不由的皱了眉头。

ps:还有一章,求推荐,求收藏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