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一章 第一次长距离野营(2/2)
儿子变得沉默了,静静地向前骑行。骑了二公里。他突然说:“爸,讲段三国的故事。”
“天气太热,不利于讲故事。”我说。
“噢!知道了,”儿子说,“天热,谁都累。”紧接着他问:“爸爸,离小查汉滩还有多远?”
“十公里。”
“不远了。”
一个二年级的孩子,大热天里,在连续骑行二十四公里体力消耗特别大的情况下能说出这样的话,说明他有了目标意识。我心喜地看了看他的脸,平滑的圆脸上有了坚决的气息,这种神气谁见了都会产生信心。
“三舅,还有十公里!太远了!”外甥说。
“不远,才十公里。一会就到。”儿子为他哥鼓劲。
儿子是通过一个时期的准备,才进行这次长距离野营的,他哥哥并没有。虽然哥哥比弟弟大二岁,此时确实体力不行了,我果断地说:“下车。休息。”
“爸,骑吧!这里连点荫凉都没有。”儿子说。
“喜乐,人为什要上学?”
“学知识,能创造。”
“说得好。没荫凉我们不能创造荫凉吗?”
“咋创造?我们又遮不住太阳!看爸爸咋创造荫凉。”儿子不解地说。
下了车,我把自行车靠在合适的地方,从包里拿出一条单子,然后把四角固定在自行车上。凉棚出现了。儿子说:“爸爸办法真多!”
“不是爸爸办法多而是学会了用知识。人只要不死读书,生活中就没有难住你的事。死读书是天底下最没有意义的学习。”
这里的原野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四周全是黄色的沙子,沙漠里的植被,如同大海里的小岛,零星点缀在几处。休息的过程中,外甥一脸憔悴,出来时的那种高兴劲已荡然无存。此时,我后悔让他参加这次长距离野营,因为这种野营对身体与精神上的消耗非常大,一般需要多方面的准备后才能进行。我靠近外甥问他还行不行,需要不需休息好后往回骑,“我一点也不累,”儿子抢着说,外甥慢了一下,看看弟弟,说,“那我再跟王喜乐骑一会。”
人皆有向上之心。但“向上之心”在不合适的状态下是会被抺杀的。外甥说的并不是真心话,他柔弱的语气已表明他对达到目标发生了动摇,支持他的唯一动力就是——我不能输给眼前的弟弟。面对这种情况,我说道:“那我们多休息一会。”
“一会休息,一会休息,”儿子感慨地说,“要是这样,多会才能到达小查汉滩!”
儿子哪能知道,我是为外甥争取达到目标的心里能量。说什么也不能出现哥哥比不过弟弟的事,一旦出现大的比不过小的,对动物体来说极易产生“我不行”的心理。儿子,这几件弄到车子上,好让荫凉更大些。好,儿子说:“我再改造改造凉棚。”
改造完凉棚。儿子掏出面包、点心和牛奶,我们边吃边说边看远处的那几棵梭梭。我用手指着问:“沙梁上的那几棵梭梭说明啥?”
“什么东西都能活”,儿子抢先回答。哥哥跟着说:“对。”
“对。”我说,“什么东西都能活。其实人与植物一样,只要内心具有生命力,无论条件多么恶劣都能茁壮成长。这里这么荒,梭梭树却能好好的活在沙梁上,说明荒凉并不可怕,只是成长的慢一些而已。这如同孩子的学习,只要玩的时候好好玩,学的时候专心学,时间长了,一切会慢慢的好起来。”
儿子凝视着我,说:“爸爸,你常对我说要多多的玩,专心的学,我上了二年级觉得我能玩好也能学好,但老师一见我玩就管得可严了,你也是老师,他们也是老师,咋这么不一样?”
我拍了拍儿子的肩,说,“你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让人很高兴,这都跟人的生活经历有关,爸爸常年带学校运动队,学生中有多位文武双全高考状元,也有学习成绩差、运动能力好的学生,只要敬畏足够多的常识与规矩,人生就会顺畅很多,这些都不是书本学习所决定的。反过来说,学习成绩特别好,那是一种造化,就像科学家不是经努力能实现。
儿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他双手交叉举向天空,仿佛要托住太阳,说:“我要常常玩,常常想办法获胜。”听了他的话,我心中隐含着一种激动。我站起来,向远眺望。一个目标进入视野。我用手一指说道:
“那个是什么?”
儿子从凉棚出来,顺着指的方向远远一看,尖叫道:“金三角,金三角的标志。”
目标的出现让孩子他身上的疲劳顿飞了,“爸,你把地下收拾干净,我和哥哥先走了。”儿子抛下这句话,与他哥骑上车向目标而去,非典时期,路也宽畅了。
到了金三角,我看表,正好一点钟,三十公里骑了六个半小时。在金三角纳凉时我说:“前面二公里处是小查汉滩,我们在这里的饭馆吃中午饭,还是续继前进?”
“坏了。出门时忘了拿钱了咋买饭呢?”儿子说。
“喜乐,爸爸出门时装钱了,下次你再出现忘拿钱的事,那可就惨了。”
“不会的。下次我一定记往。”
由于我们在二十四公里处休息时吃了一东西,经商议决定继续前进。决心一定,我们翻身上车直奔二公里处的小查汉滩。到三十二公里叉路口,拐入土路,孩子们的力气明显弱了下去。我们推一段骑一段向前面的一棵大榆树走去。离榆树还有五十米,儿子停住了,他凝视两旁的树问道:
“爸,怎么这么多死树?”
儿子的问题表面上看很简单,实际是个复杂的问题,单从树的死与活是回答不了的。我有意识往广处想,这种生活中的问题,孩子一旦懂了,一旦明了,会为他心里注入潜意识。我说:“这么点死树算什么!你想想,去年去呼市,到处都是伐倒的树,我说什么了?”
“都是‘天牛’吃死的。”儿子说,“现在农林科收‘天牛’一个五分钱。”
“你眼前的这些树,也是天牛吃死的,它在几年间让西北许多地方,几十年植树造林的成果毁于一旦。你知道天牛是从哪里来的吗?”
“不知道。”
“天牛是从俄罗斯进口的木材中带进来的。”
“怎么没发现?”
“一方面中国的检测技术不行;另一方面人的责任心也不够。所以,国家需要少年儿童通过学知识,将来用新的发明创造来提高我们的技术。不过,技术再好,人若没有了责任心,那也没有什么意义。”
此时,几只小鸟在大榆树上吱吱扎扎地叫,好像在问我们干什么来了,声音里带着一种愤怒,因为树的旁边有一大片捕鸟的网。我暗暗自责:这些年人类对自然造孽太多了!树快死光了不说,连鸟都被捕着送进了烧烤店!
到了大榆树的那边,榆树下有个二平方米的水池,这么小的水池对田地来讲绝对不是为了蓄水,至于具体起什么作用我也不知。孩子问我,我也是这么回答的。儿子躺在水池台子上。一会儿他仿佛被什么刺激了一下,猛然坐起来甩甩脑袋,嚷道:“爸,太爽了,树荫凉底下太爽了。”
弄得我莫名其妙。
“爸,你躺下看。”
我躺下,全明白了。阳光从树缝里穿过,七色光环一个接一个,儿子从来未发现阳光竟有如此迷人的色彩变幻。他与哥哥一会坐起,一会躺下,变着角度说着各自的新发现。水池边玩腻了,我们来到田间,虽然这里没有春天的花朵,但初绽的枝芽、新出土的嫩草,焕发着生命动力。此时,儿子不悦地说:“爸爸,快走吧,这里有啥看的!”
孩子毕尽是孩子,他正在成长中,对生命力的认识需要大人的引导。“喜乐,你在这眼睛盯着那片绿草做三分钟注意力训练,你能不能让脑子里除了绿草啥都别想。”我说。儿子屏住气息凝视着绿草。时间到,我说:“你看到什么了?”
“我看到草好像在往上长,争着接受阳光。”
“为什么要接受阳光?”
“为了让自己长的更快。”
“要是长慢了会怎样?”
“长慢了,会被长得快的压住,照不上太阳就长不起来了。这个道理你在咱家院子里种菜给我讲过。”
“喜乐,孩子的阳光是什么?”
“学习。”
“为啥?”
“学习好,老师经常表扬,心里高兴,学习才会认真。”
“孩子的阳光是学习。”
“这样的学习动力是不会感染自己的,”我亲吻了一下儿子,说,“学习不光为了得到表扬,还要为别人服务。”随后,我们走出田地,回榆树下。
玩开了,谁也不想吃饭,过了一阵,我轻声说道:“不早了,咱们去金三角吃饭,然后返回。”
离开小喳汉滩,三点多,我们再次回到了金三角,并在路北的饭馆吃饭。此时,外甥脸色沉重,没了笑容,像萧瑟的秋日,他对骑回去的信心不足了。我想说些鼓励的话并没有说,我看见外面慢慢起风了,且还是顺风,先前的忧虑一瞬间没有了,说:“来的时候骑了六个半小时,回的时候需要多少时间?”
“还是六个半小时。”儿子抢着说。哥哥满腹心事端详了一下弟弟,说:“不可能。”
“用不了六个半小时。你们都是有志气的小伙子,老天爷会帮助你们的。王喜乐,我常给你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人自助,天必助。“儿子说,“天咋帮助我们了?”
“外面刮风了,且是顺风。”
吃完饭,小哥俩心喜地往空水瓶里灌着水,做着回家的准备。
风的欢歌越唱越响,它给孩子带来了无限惬意。大自然就是这么神奇,总是在人最需要的时候,无声地帮你一把。
从饭馆出来,儿子童真地用手试着风向,“顺风,顺风”口中不停喊。儿子时常野营,心里明白顺风意味着啥,哥哥对此并不那么敏感,只是不愁了。
一上路,外甥变了个人。他马上体会到原野中顺风的力量,他的闷劲不见了,争着往前骑,自然中的“顺风”鼓励竟这样的神奇。
六点多,我们就到了家,外甥累的连吃饭的力气也没了,而王喜乐吃完饭就跑出去找人玩了。而外甥从此以后再也不跟我们野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