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改变 > 第七十五章 考察秦直道 红玉救知木

第七十五章 考察秦直道 红玉救知木(1/2)

目录

第七十五章 考察秦直道 红玉救知木

过黄河的时候,张知木心里有一番非常的感觉。www.126shu.com

也许是那次参观完小浪底水库工程之后,张知木对黄河格外的心。也许是冥冥之自有安排,那时由于感兴趣看了不少关于黄河的书,好像是为了今天穿越到这里做准备的。当年孙山先生考虑建国方略的时候,有让海船开到兰州的宏伟理想。共和国建立之初,豪情万丈共和国领袖们也在黄河规划建设四十六座水库,也想让海船开到兰州。可是那个脑袋发热不按科学规律办事建设的三门峡工程,让这一切付之东流了。至今留下一个三门峡大坝是炸是留的永远没完的争论。不过张知木觉得三门峡水库有一个好处是,让人们对河沙认识提高了一大步。所以才有小浪底、三峡工程那些治沙防沙的措施。

不过,后来共和国在黄河建设的那些水库,实在是急功近利了。都没有留出来船闸,除了个别区段,使黄河运输作用几乎完全失去了。张知木觉得这是绝对不能再犯的错误。如果可能,要合理规划,建设沿黄梯级水库,使用船闸,将万吨海船直接开到兰州。那样的话,今后西北和沿海地区差别绝对不会象前世时那样大。因为兰州以及黄河沿岸都是出海口。再加西北的能源资源优势,这里更不会落后。即使现在出海口还没啥意义,可是黄河的水路运输畅通,会给沿岸百姓带来很大的好处。

张知木过了黄河首先看望了,在这陕西长城东起点大缠口保和台驻守的弟兄们。这里的驻守的现在是周遇吉士兵,他们没想到,张知木会来看他们,而且还到他们食堂看看他们伙食怎么样,这让他们很受感动。张知木问他们,还有啥困难?

他们都说,现在吃的以前过年吃的都好,没有困难了。那时候大明朝的士兵是为了一口饭吃,特别是灾害年间。

小红玉也跟着张知木向他们问寒问暖的,这可是让这些朴实的士兵门激动地说不出话来。象小红玉这样天仙一样的人,他们哪里见过。过后,那些士兵经常跟别人说:“见到了张总和小红玉一次,死了都不冤了。”

在保和台张知木他们没耽误太久,离开保和台,进入陕西他们停留的第一站是府谷县。这里也是延绥右卫,刘云他们大军一过的时候,这里的大顺军守军几乎没做抵抗投降了。现在有窑岗人派来的人员管理。这里的管理官员和警察见到张知木亲自带着窑岗的几位巨头都到了,让他们激动万分。他们早知道张知木他么要来,都一直盼着。

张知木向他们了解了这里的情况。他们介绍说,现在已经熟悉这里的情况了。百姓们不太在乎谁来管理,但是对我们三年不收税费还很满意的。不过这里的百姓不是很富裕。张知木告诉他们这里将来会非常富裕,可是现在张知木不能说这里有大量的煤炭石油,还有全国最多最好的高岭土。那是炼铝的好东西。但是张知木告诉他们,窑岗已经决定在和河曲和府谷县之间的黄河建一座大桥,桥通了的时候,这里的百姓会受益的。还有现在窑岗已经开始重修秦直道,以后这条道通了,交通情况会有很大的改观。

府谷的官员听了都非常高兴,他们说明天告诉这里的百姓,也让百姓们高兴高兴。

张知木他们发现,陕北这些地方几乎没有啥像样的道路,到处是沟壑纵横。交通极大的制约着这里的一切。人们都被围这黄土高坡的沟壑之,也是李自成、张献忠他们这样的人算是冲出了这里。再是那些跟着驼队出发的男人们算是能见到外面的世界。大多数黄土地的人们是从生到死都是活在这沟壑之间。能有通往外界的道路,一定会让这里发生非常大的变化。

第二站是神木县。这里和府谷县差不多,窑岗派来的官员也都很敬业。这里的秩序已经早恢复,官员们在做的是统计土地,特别是再做他们离开窑岗临行前布置给他们的,要准确统计那些河边地的事情。离开神木后,张知木他们花了三天时间才到了榆林。这里刘云他们留了一个营的士兵军队负责配合周遇吉他们防守长城。窑岗的官员们也开展了工作。不过他们都不清楚秦直道的事情,原来榆林城里的百姓都已经被大顺军杀死了,现在榆林的百姓都是后来的,他们也都不知道秦直道的事。

没办法,这里的官员们只好到榆林城外一个村子里请来一位老人,他领着大家来到榆林西边的一个地方,指着前面告诉张知木说:“前面那些不太长草地方是圣人条(秦直道)。”

顺着老人手指方向,大家望去,果然有一段很宽敞平顺的地方杂草很少。

陆成祥过来说:“秦朝修路的时候,是用黑土、黄土、白灰、沙子夯成的。据说有的地方夯层有几仗厚。”

“哈哈!老陆你懂的不少啊!”阎伯驹过来对陆成祥说,“你再说说这么好的路后来怎么会没人维护了?”

“这我可不知道,”陆成祥说,“还是我读书的时候,听老先生说过,这长城象一支弓,秦直道象一支箭,直接射向漠北。让匈奴“人不敢南下牧马,士不敢张弓报怨”,远遁大漠戈壁深处,数十年不敢露头。”

张知木说:“有了这条秦直道,大秦军队几天可以从咸阳直达漠北。军需辎重也很容易能运到北方,匈奴人自然不敢轻举妄动。不过阎伯说的也是,后来我们先人们为啥不好好维护这条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的道路呢?”

“是啊!当年修这条路难度不亚于修万里长城,”陆成祥有些卖弄说,“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三十五年使蒙恬除直道,达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千八百里,数年不’。这堑山堙谷是开山添谷,这四个字可是需要多少血汗啊!”

“不过据说,当年蒙恬大将军用了一年时间定下了这条道路的走向,用两年时间,完成行了一期工程。”卢炳义说,“我现在感到怪的是,这一千八百多里,蒙恬大将军那个时代刚刚有了罗盘,他们是怎么完成测量的。全线分几段同时修筑,没有精确的测量是不可能完成的。”

阎兴过来说:“你们不能看这一段评价秦直道的事,秦朝那时候实力强大,直道直通河套阴山脚下。这里道路的利用自然多了,可是后来北方游牧部落强大了,我们把防线退守到这前面的长城,从这里往长城去的人马自然少,也没有人再管这里的道路了。”

“阎兴说的有道理,”阎伯驹说,“现在刘云他们修路的大军发到哪里?”

“应该到了延安府那边了,”卢炳义说,“出来的时候,我和他们联系了一下。他们是从南往北五十里建一个路段,一个路段一万人。一段段往北发。”

“我们今天在榆林休息一天明天沿着秦直道向南。”张知木提议说。

不过引路来的老人说“往南的路,也不能都走圣人条,好多地方都已经断掉了,没路了。还要绕着走才行。”

张知木谢过老人家,当时对老人的话,还没太心。可是他们从榆林出发后,沿着秦直道走不久走不通了。原来千百年来的水土流失,这里的秦直道已经多处看不到痕迹了。绕过去之后需要寻找才能回到秦直道。

不过让张知木一路有些安慰的是,这里虽然水土流失已经很严重了,可是还是要前世时要好的很多。现在早点采取措施,还是要强得多。

离开榆林后,经过米脂、绥德、清涧、延川之后,张知木他们才一路风尘的来到延安府。不过他们到了延川已经见到刘云他们派出来修路的队伍。现在刘云他们的修路指挥部设在延安府。修路总指挥是骑兵第一军军长李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