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想拍电影 秋天的工作(1/2)
第一百四十三章 想拍电影 秋天的工作
听了张知木的话,清风子和孙亮他们一起对视了一下,问:“张总,你说的电影是啥东西?”
张知木说:“这样吧!我看见过你们放大照片,你们用一个底片通过放大镜可以将底片的图像投影到相纸是吧?”
“这没错啊!”
“可是投影到像纸的影响和实际影像是相反的。www.126shu.com是吧!”
“是!”
“如果你把底片和另一张没有曝光的底片对,再曝光一次,新的底片冲洗出来的是和原来的底片的影像相反的正片。这时你用这个正片再投影的话,相纸会出现和实际影像一样的影像,你说对不对?”
清风子想了一下说:“应该出现和原来影像一样的,如果是人的话,该出现人像了。”
“好的,假设,我的手这样挥动一下。同时我们用照相机以每秒二十四张的速度照下来这个过程,然后洗成正片。我们在用这些正片投影在相纸,而且是以每秒二十四张速度切换。那么这张相纸会出现我手挥动的连续图像,这是电影。”
清风子说:“张总,你说的我觉得很可能。不过这有啥用处吗?”
“假设我们这次投影不是在那张相纸,而是挂在墙一块大白布。当然也需要更强的光源。我们照的影像不是我的手,而是小红玉演的大唐贵妃,你们看是不是有用了?”
“那光有影没有声也不行啊?”孙亮说。
“关于声音的问题,扬昌他们很快会解决?将来的电影既要有影像也要有声音。我希望你们能解决有影像的问题。”张知木说。
清风子说:“我们底片还完不成每秒钟曝光二十四张的速度。”
“我知道是你们的胶片曝光灵敏度不够。我可以告诉你们,你们的银感光乳剂里面溴化银感光度是最高的,但是你可以用一些染料添加进乳剂里面,增加感光度。你们现在的感光材料只是对蓝色波段敏感,你们可以通过添加染料改善他们对红和绿的敏感度。”张知木说,“我知道这条路还很长,你们先把三十五毫米的相机搞出来。你们要是想把连续摄影机搞出来还需要李迪他们搞电机的参加。他们会给你们很多帮助。不但需要连续摄影,还需要连续放映机。”
张知木的电影,已经把清风子他们三人的兴趣吊了起来。
清风子说:“张总,不管怎么样我们都会把电影这件事搞出来,别的你不用管,你告诉李迪配合我们行,再是你需要让扬昌他们把声音的事给我们搞出来。其他的我们都会努力。你放心!”
清风子他们走的时候,说:“这几天我会在冶场那边多一些,他们的分馏塔又要试车了。我看这次应该能行了。”
“哎呀,那可太好了,李云鹤他们的柴油机等着柴油好试验呢。”张知木说,又问:“阎兴他们搞身份证的照相机都配齐了吗?”
“放心吧,照相机已经都给他们配齐,照相的人也培训完了。”清风子说。
张知木刚送走清风子他们几位,杨玉琳说:“你赶紧给陆琪和陆臣父子打个电话吧。他们都在陆琪那里,问你啥侯有时间?”
“赶紧把电话打过去。”张知木等这个陆臣等得心焦。早想和他谈办技校的事儿,可是他一直在凌水码头造船厂忙着回不来,那里现在一刻也离不开他,新的钢壳船都是焊成的,有好多技术问题需要他跟着解决。
杨玉琳打过电话之后,陆琪父子很快的过来了。
张知木知道,至从陆琪他们开始搞纺织机械以后,没轻松过。看着陆琪消瘦的面孔,张知木说:“陆琪,你可别太拼命了。休息好才能更好的工作。”
“谢谢张总,不用担心我的身体。”陆琪说,“我觉得只要想干的事儿干出来,一高兴啥事儿都没了。现在我们的针织机有点眉目了,我交给他们去干了。这几天,李云鹤让我帮着筹建那个水泥厂,我知道那个是个大事,涉及到的人和事情太多。没有一个老人协调也不行,我先把针织的事儿交给他们了。这两天我去参与水泥厂的事儿。”
张知木说:“这个水泥厂要是能建成,我们的水泥不用愁了。”
“是,张总。我没想到水泥还可以这样烧,那是水泥是日夜不停从管子里往外流出来,简直是不敢想象。”陆琪说:“怎么说,现在我们的人都是不够用。所以培养人是个大事儿。”
“我一直催陆臣回来是这个事儿。”张知木说,“臣,你现在不要再把精力投到具体工作里面了。你应该出来当师傅想一想培养人的事儿。”
“哎呀!道理我都懂。可是造船厂那边,需要大量水焊电焊的人。还有好多事以前都没有遇到过,都需要现场研究解决,象那些粗大的和过厚的钢材焊接,我们在岸花了很多时间实验才解决。不然弄不好焊不透,会严重的影响强度。这样的事儿在船一点不敢含糊。这次我们是把所有以前掌握的焊接技术都用了。本来我们的焊接培训心还有一些学员,我都把他们带到造船厂了,让他们跟着在现场学习。化课我也是跟范司令他们借地方课。人还不够用,这么大的船完全要用我们手里的焊枪给焊起来,工作量实在是惊人。”
“今天请你回来也是为这事儿。”张知木说,“经总公司研究决定,想以你们的培训心为基础,成立一个技工学校,请你出任技工学校的校长。我们这个学校不仅仅是培养焊工,而是要培养各行各业的技术工人,如车工、钳工、电工、摄影师等等。都需要好好培训一批人才行。”
没等陆臣说话,陆琪说:“纺织机械维护维修,也需要专门的人员。那东西外人还真的干不。”
陆臣很为难的说:“张总,你看我哪有时间啊。船厂那边现在真的离不开我,现在林宗伟先生他们也都是吃住在船坞,我要是离开不好啊!正是忙的时候,几乎可以说,每天都有事儿需要处理。特别是,我在船厂每天都要把事儿记录下来,以便今后遇到问题时作参考,这都是经验总结。”
张知木听陆臣说的也真的是实情,第一次用钢造一艘船,他们每天遇到的都是新的问题,的确需要他们付出百分之一百的精力。不过这个技校也需要有人来管,这是为了今后的用人需要。张知木说:“我看这样吧,你那边啥时候能稍稍轻松一点儿。”
“我想到年底了,能好一点儿。”陆臣。
“那好,你们这个技校安排到年底再成立。”张知木说,“你要知道,这件事是为了我们的未来做准备。不然将来我们用人的时候,更不够用了。”
现在已经是九月(农历)旬,需要提前考虑秋收的事儿,有些其它事情也需要沟通一下,张知木决定还是开一个会儿。在窑岗的主要领导和一些关键干部都要参加。
这次参加会议的有陈玉峰、黄玉坤、阎伯驹、陆成祥、卢炳义、阎兴、刘云,还有李治、李云鹤、李栋、徐嫂。
会议开始,张知木首先说:“这一段时间,我们窑岗的发展和快,很多事情我们都需要理顺一下。特别是秋天到了,我们有些事儿情需要提前准备一下,今天大家一起谈一谈,看看还有啥考虑不全面的。”
这次会议,卢炳义第一次首先发言,“我先说几句。今年我们山西特别是我们窑岗的地是一定会有不错的收成。这已经是很多年没有的事儿。那些当地的老人说,是以前的好年头,地里的庄稼也长不了我们窑岗这么好。我看这都是我们窑岗的灌溉系统和化肥起了作用。我们今后一定要在这方面多用点儿劲儿。我的建议是,如果清风子师傅他们的合成氨要是能实用了,我们必须尽快的成立一个化肥厂。另外,我们山西的整个水利设施建设计划,也要尽快的拿出来一方案。还有各个县区也要自己的规划。”
陆成祥说:“我们山西山多地少,几条河水大的时候涝,水小的时候旱。我看等唐景窑从开元新河回来之后,我们专门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如果我们能把我们自己的好地都保证有收成,那我们山西的粮食不用外进的太多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